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主权与美元霸权的博弈
夏季白癜风注意事项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858291.html 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主权与美元霸权在博弈中发展 国家货币主权是国家主权在货币问题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 ①创立和发行独立的货币。国家有权确定本国货币的名称,以区别于其他国家的货币;国家有权规定自己的货币制度,确定本位币与辅币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便于货币的使用;国家有权决定一定时期内发行的货币数量、货币含贵金属量或购买力。 ②确定货币的汇率。各国之间的货币比率,一般根据各国货币的含金量或购买力来规定,尤其是法定汇率也属国家主权范围。 ③选择汇率制度。汇率的变动调整权属国家货币主权范围,国家有权决定实行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国家有权通过各种方式干预外汇行市。 ④外汇管制。国家有权根据自己情况对外汇的买卖、储存、使用和出入境实行管理和限制。国家货币主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各国金融联系的日益密切,货币的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有时必须放弃一些在货币上的主权,以履行已签国际条约、协定义务。 国家货币主权的国际影响指数,从国家(或联盟)的货币在国际上作为储备货币的占比来衡量。各主要主权货币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为: 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主权,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国际法律的拘束与限制,可是它们都要谋求本国货币的金融霸权地位,这就使它们之间经常处于“货币战争”状态。 在法律方面,就是国际社会中没有国际货币法可寻。直到年,世界法律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一篇《国际公法上的货币》一文,表明此时的国际社会才出现国际货币法的蛛丝马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30年代,西方国家经过了-年的“经济大萧条”之后,才开始协调它们的货币政策,并达成一些国际协议,它们也制定一些国内货币金融法以调控、管理本国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有这段历史时期的经验,美英两国主持制定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对国家的货币主权加以若干限制,使国家间进行“国际货币合作”而不是货币斗争,从而建立了“促进汇价稳定、维持会员国间有秩序的外汇安排、并避免竞争性外汇贬值”的国际货币金融秩序。 为了建立国际货币金融秩序,限制国家的部分货币主权的行使也是合理的,不过应该一视同仁地限制所有国家的货币主权,而不应是个别或几个国家去限制其他国家的货币主权,从而建立受它或它们支配控制的、为它们自己谋利益的国际货币金融秩序。 战后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就是只限制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主权的协定: 年协定限制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的货币主权,所以西欧国家率先加以反对,终于年二次修改协定,英、法、德、日升格为与美国平起平坐、同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国家,共同限制其他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货币主权。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加给会员国主权许多限制建立了战后至年间的国际货币金融秩序,它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协定相配合,巩固和发展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国在战后空前富裕繁荣,但也使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吃尽苦头和日益贫困。 所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年7月14日的一篇文章承认:“五十年来的大量证据证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不是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它们所支持的项目和实行的政策大大加剧了全球的贫困和债务的增加,所从事的开发工作是不公正、不民主和危害环境的。 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作为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年8月15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年12月,包括英法德日在内的西方十国集团和美国签署了《史密森协定》,决定美元对黄金贬值7.89%,每盎司黄金由35美元升到38美元;同时,西欧和日本货币对美元整体升值,以促进美国出口,减少贸易逆差。 但美元对黄金小幅贬值,并不能改变“金本位-美元霸权体系”下,特里芬悖论的继续恶化,很快,西欧再次上演了几次美元抛售潮。 无奈之下,成员包括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年组织签署了《牙买加协定》 牙买加货币协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的《牙买加协定》从而形成的一种国际货币关系新格局。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动荡混乱,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出现国际储备多元化状况,许多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剧烈波动,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牙买加协定于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会议上达成,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决议。主要内容是: (1)承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 (2)取消黄金官价。 (3)增加并调整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4)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使其逐步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 协定的主要内容 取消汇率平价和美元中心汇率,确认浮动汇率制,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 取消黄金官价,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取消各成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各方之间用黄金清算的义务; 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 增加成员国的基金缴纳份额,由亿特别提款权提高到亿特别提款权,主要是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 特别提款权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交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账户资产一律用特别提款权表示。 协定的意义 法律性地认可了早已出现的黄金停止兑换、汇率自由浮动。 牙买加协议签署前后,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中东石油出口国在全球经济中分到更大蛋糕。这给中东国家带来了巨额贸易顺差和大量美元外汇。中东国家本身经济较为单一,国内缺乏投资渠道。这导致巨量的“石油美元”流入全球,造成了资本市场波动。 平均而言,投资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能获得较好的回报。年代至年代,尽管石油危机引发了经济低迷,但全球经济仍得仰仗发达国家。这就出现了石油美元回流的现象:石油出口国输出石油,获得美元,再把美元重新投资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如果找不到投资目标,许多中东国家则会购买美国国债。 石油美元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投资有利于美国企业,对美国国债的购买又减轻了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而美国国力的增强,又能反过来巩固美元在全球市场的地位。这看起来像是一个良性循环,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全球经济失衡”。 经济危机与宽松政策虽然中东国家的美元回流令美国经济受益,但在石油美元崛起之初,西方经济却遭遇了二战后最大的经济危机。 油价上涨的最直接原因是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了两面夹击,并得到大量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沙特、伊拉克、科威特、约旦、利比亚以及巴勒斯坦人都提供了支持,甚至巴基斯坦和摩洛哥也象征性地派兵支援。 但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以色列获得了更先进的武器,并最终击败阿拉伯国的联军。战后,作为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报复,阿拉伯国家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也称欧佩克)指责美国对以色列提供帮助,宣布集体禁运并减产石油。 油价的突然飙升提高了原材料价格,导致许多国家的工业产值萎缩。-年,美国股市发生崩盘,成为现代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之一。此外,油价上涨不但导致商品供给减少(生产成本上升),还导致商品价格提高,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涨幅度甚至超过10%。同时,生产受到阻碍也意味着企业裁员,给社会带来了较高的失业率。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滞胀”现象: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却很高。 年,罗纳德·里根接替吉米·卡特担任美国总统,这使情况有了转变。里根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降低税率、缩减社会福利、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美国经济在经历80年代初的衰退后,终于走上了复苏。 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年-年担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克尔。尽管吉米·卡特在经济政策上不太成功,但他提名沃克尔担任美联储主席算是找对了人,也给里根时代的美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客观条件。 沃克尔执掌美联储的时代,美国奉行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从年秋到年春,美国基准利率从11%上升至20%。尽管加息过程中,美国通胀率也从11.8%升至14.8%,但利率达到20%后,通胀有了减轻趋势。年冬至年春,美联储又三次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0%,最终确保了美国通胀的下降。 里根时代的经济政策让美国实现了该国历史上最长的一轮经济扩张(年-年)。与此同时,里根的政策也给克林顿时代打下了基础,让美国经济在年代实现了高科技推动下的持续增长。 但是,这些经济政策也留下了后遗症——为刺激经济而过度放松监管,给金融机构提供了投机的温床。与此同时,对消费者信贷的放松也转变了居民消费方式,美国人开始不再储蓄。最重要的是,财政支出的大幅扩张导致美国债务膨胀,从原先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尽管美国财政赤字在克林顿时代得到一定缓解,但在老布什和小布什当政时,美国财政赤字也是持续上升。而且,除了宽松财政政策,还要考虑到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后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年至年初,美联储所设基准利率从9.75%逐渐降至3%,给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给年互联网泡沫和年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而金融危机的不断发生又迫使货币当局采取更多的宽松政策,以图刺激经济复苏。年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后,美联储在一年内将利率从6.5%下调至1.75%。年次贷危机发生后,本·伯南克接手美联储,不但将利率下调至接近于零,还推出了所谓的“量化宽松”举措。 根据“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会从一级交易商(一般是大银行)手中购买美国国债和机构资产担保证券,以此对金融系统注入美元。美联储希望这种措施能压低长期利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借贷活动,帮助美国经济在危机后复苏。至此,美元的流动性环境已经彻底改变,不再有战后的短缺,反而变得很充裕。 后美元时代的货币割据对于任何存在长期贸易逆差的国家来说,其货币都会面临贬值压力。但美元似乎是个例外。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但它依旧是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也是各国央行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这种储备货币的地位仍令美元具有很大优势,尽管不像战后那么大。 美元被投资者归为“避险货币”一类。其他避险货币还包括瑞士法郎和日元,前者因为国家的中立性和银行系统的特殊性,在传统上就被视为避险选择。而日元成为避险货币,则是因为它具有融资套利功能。 但是,受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赤字影响,美元的公信力已经受到削弱。例如,伯南克实行的“量化宽松”,本质就是一种印钞政策,增大了美元的供应量。一些批评者认为,美联储通过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压低了美国国债收益率,是在帮助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进行融资,并导致持有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蒙受损失。 这就是法定货币面临的问题。由于不与任何有价值的实物挂钩,法定货币可以任意增发。结果可能会引发道德风险,例如货币竞争性贬值。除了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也都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而官方说法都是“刺激经济”。但实际上,在外汇市场,相关政策的最终结果都是拉低了本币汇率。例如,年末,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上台后推动日本央行采取宽松政策,现在日元已从当时的85日元兑1美元贬至日元兑1美元,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的出口。 年互联网泡沫后,为了对冲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全球经济体就已着手对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IMF数据显示,年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创出71.51%的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年,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曾降至61.05%的低谷,较12年前下降了10个百分点。 IMF数据显示,年,美元占全球外储比例为63.06%,欧元占比为22.08%,英镑占比为3.79%,日元占比为3.93%,此外加元、澳元、瑞士法郎和其他货币也占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在年欧元出现时,它的占比只有17.9%,而加元、澳元的数据还没有出现在统计中。 全球货币秩序正越来越朝着货币多极化演变。年3月,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建议IMF对全球货币秩序进行改革,将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储备货币和汇率基准。由于IMF在成立之初就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机构,因此美国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并不会很快接受这一建议。 但是,与二战结束后相比,美国的经济实力毕竟是大幅下降了。在后美元时代,货币割据已经成为主旋律。欧洲经济一体化诞生了欧元,加强了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等传统外汇币种依旧具有吸引力;澳元、加元借助本国强劲的大宗商品经济走上国际舞台;中国正不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开放,希望人民币能加入IMF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这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美元终将跌下神坛。 在经济全球化不可违逆的大势下,美联储货币政策及资金流动变化,既产生“溢出效应”,又带来“溢回效应”。如果美联储加息引起其他国家发生恐慌与危机,其风险最终会传导回美国,因此,美联储密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dx/5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新丨签了牙买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