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推出

首部深圳人文大型文库《我们深圳》

记录关于深圳的一切

7月20日下午3点,《我们深圳》丛书读者见面会在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会主会场——深圳会展中心广东馆活动区举行,杨争光、谢湘南、陈瑛、远人、阮飞宇、吴晓雅将来到现场,讲述他们关于深圳的城市记忆。

▲《我们深圳》文丛目前已出版11种,包括《杨争光:文字岁月》《远渡加勒比:彼岸的祖父》《寻找罗定朝:从哈莱姆、牙买加到中国》《她的老街:-》《血脉:烽火罗氏》《沙井蚝:前世今生》《白石洲:深圳的中心和边缘》《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华强北魔方:寻路》《华强北魔方:硅洲》。

01

几年前,深圳人胡洪侠回了趟阔别多年的故乡,华北一个养育了他16年的村庄。去程魂牵梦萦,待相逢却是满满的陌生。故园依旧在,乡人已不识,村里奇迹般冒出一座庙,除草机带来农村现代化的同时,也永远带走了那个玉米地里的少年,以及他对故乡的想象。

胡洪侠已经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这些年间,他从未放弃叶落归根,深圳,不是他曾经梦想的终老之地。

而这趟故园之旅,改变了他的想法。

原来,家园和家园感不是一回事。当故乡再也回不去,那座他为之奋斗与它共享荣光,最终给了他深深的家园感和归属感的城市,又怎能不认识它的每一寸土地?了解它的地理人文,熟知它的历史文化?

从那时起,他萌生了要给深圳编撰一套大型丛书的想法。

年,胡洪侠给深圳市提交了一份详细方案,提出要启动编撰大型出版工程“深圳文库”。他希望把改革开放以前新安县(宝安县)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积累的大量图文文献,分两部分收集、整理,作一系统的出版。

实际上,很多省市早就启动了给编撰地方文库的工程。广东省有“岭南文库”,广州市有“广州大典”,湖南省有“潇湘文库”,浙江省有“浙江文丛”,包括无锡、苏州,全国很多城市都编撰了类似的带有文化积累性质、总结性的大型文库。

在胡洪侠看来,每一座城市都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书。深圳尤应如此。这里不仅有几千年前的咸头岭文化、几十座见证了客家人繁荣兴衰的围屋、久经历史风雨的深圳老墟、虔贞女校、南头古城,更有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留下的大量珍贵文献、学术成果、文学作品,某种程度上,它们不仅合成了一部深圳的改革开放史,同时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史。

编撰“深圳文库”的想法,市里非常重视,为此专门组织了一场论证会。然而涉及到投资、征集文献,困难重重。编撰如此大规模的出版工程,似乎,条件仍未成熟。不得已,这一动议被暂时搁置。

但胡洪侠心中的火苗没有熄灭。年,他到任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之后,经过多次论证,决定缩小范围,绕开难度较高的文献整理,先从相对容易操作的非虚构开始做起。

就这样,一套名为“我们深圳”的丛书,在这一年年底正式出笼了。

▲19世纪中叶开始,成千上万名中国劳工从广东出发,前往加勒比海的岛国牙买加。这些在近代远赴美洲、开基创业的客家原住民,是深圳新移民的前辈。

02

第一本是《杨争光:文字岁月》。

一套记录深圳城市历史的丛书,为什么会选择一位作家的半自传作品来首发?

这是有意为之。“之所以叫‘我们深圳’?强调的是‘我们’和‘深圳’之间的关系。深圳这座城市,需要一套深圳市民自己创造历史、自己书写历史、自己见证历史、自己传承历史的书。”在胡洪侠看来,杨争光代表了深圳在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他的非虚构作品,不仅讲述了自己作为作家的炼成之路,也是深圳文学40年的一个折射,是对这个城市的另一种记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sb/1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