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纽约全世界无人不晓。其实纽约是中国人对那个城市的音译,英文NewYork,新的约克。约克是英格兰北部的古老城市。

澳大利亚西部的最大城市叫Perth。澳洲这个城市的名字是对英格兰北部小城Perth的盗版。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使得波士顿声名远扬。Boston也本是一个英国城市,在伦敦以北大约多公里的地方。

美国Boston下边,有个剑桥镇,哈佛和MIT实际上都在这个Cambridge(剑桥)镇内。

大家都知道,洛杉矶有一个比佛利山庄,那是众多电影明星住的地方。可是Beverley是约克西边的一个小镇。美国麻省也有一个同名的小城。

年,五月花船在麻省的普利茅斯登陆。那个地方本无名字,新来的英国人从英国的南海岸城市Plymouth登船,就给新大陆的这个地方起了一个名字:普利茅斯。那是有记载的美洲大陆上最早的英国移民。

圣罗伦斯河是东部加拿大的母亲河。这条河从安大略湖的金斯顿出发,向北从魁北克入海。Kingston(金斯顿)的原版在约克郡的东南部。

加拿大多伦多南部有个小镇,竟然敢取名叫London(伦敦)!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几个从英国土壤里结出来的果实,和母亲大英帝国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

北美大陆的地名中,来自英国的还可以找出很多。

美国、加拿大地名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美洲印第安人,那是美洲的原住民。原本人家有名字的,新来的欧洲人就采纳了,比如渥太华、多伦多。

在美国,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来源:墨西哥。如今的美国领土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对墨西哥的掠夺。原本属于墨西哥的土地上,大都保留了了墨西哥的地名。墨西哥讲西班牙语,说是墨西哥的地名,也可以说是西班牙语的地名。加州有SanFrancisco(旧金山),有SanDiego(圣地亚哥),还有不少San开头的名字,San相当于英文的Saint(圣),基本和当初的某个牧师有关。LosAngeles(洛杉矶),一看就不是英文。加州和美国西南部大片土地都有着浓浓的墨西哥味道。

走在英国的土地上,常常会由某个地名想到它被儿子或女儿盗版的故事。

大英帝国如今落魄潦倒了,但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当初的那股劲儿。破落地主也还是有地主的某些样子。他们的穿戴、说话、举止,都可以体会得到。

在地球仪上,用一条条线把那些盗版城市与英国母城同名的城市连接起来,你会感觉到,日不落帝国的气势还没有全丢。这些城市间的文化联系是没有办法一刀两断的。

大英帝国已经衰落上百年了,英联邦的组织还在,五十多个英联邦国家都心甘情愿地尊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

说到地名,英国的地名常常是一组描述性的文字,而不是一个词,而且常常和水有关。

我自己走过的有Stratford-upon-Avon(莎士比亚的家乡)、Hay-on-Wye(人均书店最多的小镇)、Bourton-on-water(英格兰最美乡村的代表)。

英格兰北边的著名城市Newcastle-upon-Tyne也是。其他诸如Newark-on-Trent,Stow-on-the-Wold,Richmond-upon-Thames,Newcastle-under-Lyme等等。翻译成中文就是“埃文河畔的斯特拉斯堡”、“瓦伊河畔的海伊”、“水上博尔顿”等,仍然很长。

几年前,我和朋友驱车横穿内蒙古,北上漠河,然后竖穿东三省回北京。在黑龙江一个省,我就遇到了很多用河水命名的城市:黑河、漠河、七台河、绥芬河、讷河、通河、龙江、牡丹江等等。宜春市下面有汤旺河区、乌马河区。七台河市下面有茄子河区。就是省会哈尔滨也有个滨字,最初是在哪个水系的旁边我没有去研究,但一定和某个水有关。

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尽管LonelyPlanet说它的商业中心分布在运河两边是错的,但这话如果放在一百年前,就可能是对的。

我自己去探访伯明翰运河的时候发现,这里不仅是一条运河,运河两边叉出去很多小河,实际上是一个密密麻麻的水网。伯明翰的发达一定和这条运河及其水网相关。只不过后来随着公路,特别是铁路的兴起,水路运输的重要性日渐衰退,最后只剩下了景观一个作用。

这和我们的大运河一样。大运河曾经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并催生了一大批运河两岸的城市。扬州的名声来自它是大运河和长江的交叉口。《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山东清河也是运河边上的明星城市,当时是山东最繁华的城市。

和伯明翰的运河一样,中国的大运河现在也被荒废,河道变窄,很多河段淤塞,早已不能通航。

人类的早期发展和地理、地貌密切相关。世界几大文明都用水命名:黄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恒河文明等等。人类逐水而居是个硬道理。中国迄今的贫困地区多数都和缺水相关。

我经常想,水是有生命的。我们在所有的江河上大量地筑坝,建水电站,把本来由西向东流的长江引向北方,给毫不心疼地浪费水资源的北京供水,都是一种对大自然的亵渎和破坏。终究有一天,我们要还账的。

我一再和朋友们讲一个观点: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太聪明,总想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剥离出来,然后回过头去改造和破坏大自然。第一这是不可能的事,第二最终一定会偿还。

天人合一,就是让人重归大自然。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一定是最大程度地回归大自然。

换个话题。在英国旅游,一路见得最多的旅游景点有两类,一类是教堂,一类是城堡。

走遍英国,无论城市大小,甚或乡村,最显眼的建筑一定是教堂,特别是那种尖尖的顶子,意欲刺破天穹和上帝握手的哥特式教堂。这种教堂不仅外观显眼,内饰和结构也往往非常复杂,艺术性极高。认真去研究,每个教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数不清的故事。

中国人喜欢佛教,佛教寺庙遍布全国。但是我们的寺庙和西方人的教堂有本质的区别。区别之一,西方人几乎全民信教,从小就浸浴在宗教的环境中,圣经里的种种圣谕是他们天然的价值观和信条,教堂则是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中国人所谓的信佛,当然也有佛教的信念,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比如对“放下”的追求。但是我们没有如圣经那样的统一的经典。寺庙也不是像西方人的教堂那样每周都要去做礼拜的地方。

西方人对上帝忏悔,中国人和佛做交易。

西方人的教堂是生活的必须,因而,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教堂。而中国的人的寺庙并不是生活的必须,没有寺庙的村镇反而是多数。

这种样式不是那么张扬,但是一般仍可以一眼识别出来。

而这种教堂和民居没有多大区别,它们不可能和旅游有关,但是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英国人,西方人,信教的占多数。如果一个人没有宗教信仰,大约没有可能去竞选总统、总理。宗教信仰神圣不可侵犯。

就是这样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于任何政治家和政府的权威的思想和精神圣地,没有哪个政府感觉不舒服,也没有哪个政治家敢于去挑战它。整体上说,西方国家有罢工,有示威,有公开对总统、总理的挑战,但是他们不需要“维稳”,没有政治犯,政局一样很稳定。

每当在国外看到高高的教堂在一个城市里高调显示自己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在中国在任何地方,最显眼的建筑都是政府大楼,从内心深处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羞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动态的,都在变化。西方的宗教信仰的形式和内容也都在变化。比如,在教堂里参加礼拜的人年轻人逐渐减少,我看到的几乎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年轻人不是不信教了,而是不愿意尊守传统的刻板的形式。

我在维也纳歌剧院看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的时候,就注意到,到歌剧院看歌剧的人,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老头儿、老太太居多。

无论如何,在英国每天都会看到教堂,我从没有烦过。对教堂和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我由衷地尊重和尊敬。

除了教堂,英国最常见的标杆性建筑就是城堡了(castle)。城堡可不是用来玩的,那是用来打仗的,特别是被用来做防御用的。所以,任何地方的城堡,都力求坚固,并备有各种生活设施和相当的存储面积。

英国的城堡大多是用石头建造的,大小不一,但可以想象,一定都是当地的权势人物领导构筑的:它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般村户没有这个财力。

中国类似的建筑多是城墙,城墙内可以是一座城,也可以是一个村,或者纯粹的一个军事结构。

我见过的英国的城堡一般并不把一个自然城镇或村庄包进去,而起完全另起炉灶建新的。因此,规模不如中国城堡大,但石头建筑,看起来比中国的土夯建筑结实得多。

我也见过把一座城包起来的,比如英格兰北部的约克古城。约克城不大,但是迄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城门和城墙,这和中国的古城非常相似,

约克古城。

威尔士北部小城康维的城堡,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多佛是英国离欧洲大陆最近的东南部海滨小城,也是英法海底隧道英方的出海口,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这里的城堡建在山上,规模宏大。

城堡的最高处,竟然是一座教堂!

这都是围在城墙里边的城堡的一部分。站在这个位置,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法国。

卡迪夫城堡规模也很大,而且堡中有堡。

城堡在中国的北方很多,形式不同,作用相似。

大家都知道的山西平遥古城,是典型的中国古代防御建构,和约克属同类。但是我在河北省北部见过很多名字里就带有“堡”的村名。河北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的边界和拉锯的地方,所以,具有军事作用的村镇十分密集。

这个村(河北张家口市)的城门还有,但城墙所剩无几。

英国的城堡从南到北,到处都有。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国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的战争。

近代英国在工业革命以后变成世界强国,把地球的四分之一陆地变成了他的殖民地,构建了庞大的“日不落帝国”。但是在近代以前的英国只不过是偏居西欧一隅的岛国,其历史也是一部被外族入侵的血泪史。

不列颠岛屿上原住民是凯尔特人,和美洲印第安人一样。

公元43年,罗马人入侵不列颠,将不列颠划入罗马帝国的版图。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大量凯尔特人变成奴隶,甚至还被贩卖到欧洲大陆。此时的不列颠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罗马人统治英国大约年。

罗马人被赶走后,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他们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或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或被驱赶到偏远山区,更多人则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后来的英吉利人(现在的英国人,或者英格兰人)。

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海盗开始入侵英国。

为了抗击维京人,九世纪末,英国人和丹麦人订立屈辱的割地条约,将英吉利东北部割让给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

然而,丹麦是维京海盗的庇护国。

丹麦人占领期间,战争频繁,课税繁重,更多自由农民破产,沦为依附农。国王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并给他们以"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这些措施加速农民的农奴化。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年率军入侵,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由此建立。诺曼底入侵英国是个转折点。威廉一世改变了这个上千年来被外族入侵岛国的命运,逐步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英国被外族入侵和奴役的历史。

英国的东南部是低地,河流密集,水源充沛,交通发达,是英国主要的城市和人口分布区。

但是这一地区海拔低,直接面向欧洲大陆,当欧洲大陆国家进攻时,首当其冲地受到攻击。

所以,历史上这一地区往往先被占领,然后才是中部和北部的山区。

国弱被人欺,这句话用来形容11世纪以前的英国再合适不过了。

历史上长达千年的延绵不断的战争,造就了今天的城堡林立的“景色”。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国人的命运,使之成为世界超级强国,这是后话。

走遍英格兰,其实在其他西方国家旅游也相似,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现象一,对残疾人的关心和照顾。

他们的这种行为,有个英文词用在这里很恰当:subconsciously,下意识地,或者outofquestion,毫无疑问。

在莎士比亚故居和残疾人合影的经历在莎士比亚部分已经讲过。从理论上我也知道要照顾残疾人,可是实际上,英国人对残疾人的照顾是融化在血液里的基因,而我们不是。

另一个例子是停车。

我开车到海滨城市布赖顿已经天黑了。酒店没有停车场,需要自己出去找停车的地方。他们告诉我一个可能停车的地方。我开过去一看,果然有地方,而且晚上停车免费。我很开心。

可是第二天一早过去,发现我的挡风玻璃上贴了一张罚单:这是残疾人停车位,由于你没有出示有效的残疾人证明,予以70英镑(折合人民币)的罚款。如果两周以内缴纳,可以减半。

再仔细看我停车的地方,只见地上隐隐约约有几个看不清的字。仔细辨认,可以看出是Disabled的字样。

其实,对于英国人来说,看清看不清,一眼瞄去,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有这方面强烈的意识。而我这个意识很淡,从而没有在意地上有什么东西。

我在美国开车的时候,有一次想到一个大超市去买东西。那个超市很大,停车场也很大,我顺手把车停在了离门口近一点的一个位置上。车刚停好,旁边一辆正要走的车突然停下,玻璃摇了下来,里边的人伸出头来冲着我说:那是残疾人的车位!我一看,真是!赶紧换地方。

在英美所有的停车场,毫无例外,都设有残疾人停车位。在英国后来的开车日子里,凡是停车,我都要反复地甄别,是不是残疾人停车位。确认无误,才敢停车。这一点是真真切切学乖了。,

在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上,都设有残疾人专座。不是残疾人的,没有人去坐那个座位,即使车里没有座位,而那个座位是空的,也不会有人去坐。

北京的地铁上也有老弱病残专座,可从来没有人在乎,抢上就坐,大家都好像不认识那几个字。

前几年去香港,朋友杨凯怡一家带我出去玩。回来上公共汽车的时候,我走在最前边,上了车,看到空座,就坐下了。可是凯怡全家四口人都一个一个往后走去。我还奇怪,一般来说,凯怡肯定会挨着我坐的。这次怎么回事?

顷刻间,我明白了,我坐的是老弱病残孕专座!我没有意识,当地人都有明确意识!

勉强可以解释一下的是,我也算老人吧!

再一个普遍现象是华人的无处不在。过去有“黄祸”一说,我自己都感觉,还真有那么一点。中国人多,稍微外溢一点,全球就都受不了!

在英国看到的各个国家的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Nostalgia,即思乡。即使是那些已经过来二十多年的人,理论上早已经是英国人的人,也是这样。表现在他们仍然喜欢和各自的同乡交往,见到同乡马上说家乡话,很多同乡结伴一起做事,一个人创立了一份事业,愿意雇佣自己的同乡来打工。

中国人当然也是这样。只要是半路出家的,不是在这边土生土长的,大家都一样。

然而,中国人人数多,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能与之PK的。因此,走遍全球,到处都有中国餐馆。在英国,还几乎到处都有中国留学生。在几个英国城市,我见到专门给中国人,包括中国留学生服务的机构,背后的老板,我没有了解,应该也是中国人。

全球化使得大家进出自由了,不必像过去那样偷渡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十年,使得中国人兜里有了钱。这两个条件都大大加快了中国人占领全世界的速度!

其实,我只是在大街上看到了点皮毛。还有更多,更大量的中国人被中国企业和中国工程雇佣,那些人我基本看不到。

诺丁汉城中心一家用中文字大大地标注的兰州拉面馆。拉面和北京吃到的拉面一模一样,因为里边的大师傅就是兰州来的拉面师傅。这位师傅已经来了五六年了,但是看到我和英国人对话,还很羡慕。这里的拉面一律7英镑一碗。加肉,加蛋,加菜另算。7英镑合60块人民币。

中医诊所,针灸、按摩店,在稍微大一点的城市都可以看到。这家诊所还加上一条:紧急避孕药。这不用说,是给那些青年留学生提供的服务。这项服务,没有英文,只有中文。

这家留学服务机构的招牌,前边的英文字是“大都会”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后边的中国字,它就是给中国留学生服务的。服务内容应该是给留学生找住处,找工作等内容。

我在每一个城市待的时间都很短,一切都是走马观花。期间,遇到过很多国家的移民,但是像中国人这样,设立专门的机构为自己的同胞服务,别的国家没有。我不懂其他国家的文字,但是把非英文的语言放在首位来招揽顾客,没有其他民族。

中国人敢于在开店成本很高的英国城市中心开专门针对中国顾客的服务机构,只能说明一点:他们有足够大的市场。

在英国许多城市,黑人很多,印巴人很多,那是因为在几百年的历史上,英国和它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培育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

中东人的增多是最近两年的新生事物。欧洲人还不知道怎么应付。

唯有中国人,靠着勤劳,能吃苦,早年有大量的劳务输出。各地的唐人街,中国城,都是他们建的。

如今,像潮水一样流向发达国家的中国人,多数都是新贵和他们的子女,他们都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新一代中国人。他们和老一代移民完全不同,不会成为英国的“低端人口”群体。

最后,说点怀旧的事。

三十四年前,我第一次出国,就来到了英国。三十四年后再来,我已经老了,当年我认识的一些人也应该老了,但是我很怀念他们。特别希望有机会和他们能再见。

那时候,他们和我年龄相仿,有的比我还大些。如今他们也都年近七十或者七十多了。如果有机会,真想再见到他们!

刘小梅,北京女孩。北京残联的一位朋友介绍我们认识的。这是小梅带我们游温莎堡。

在小梅家吃饺子。英国人不吃饺子,这是专门为我们做的,还专门准备了醋。旁边是小梅的英国老公,他站起来大概有两米高。

川外毕业,人很漂亮,到英国留学,嫁给了一个新加坡裔的钢琴教授。

CatherineFlower,CCTV最早的教英语节目的主持人。回国后到了BBC。这是在BBC见到她的。在北京,她参加过中国日报社庆,穿了一件印有大大的花朵的花裙子,可惜那张和她的合影照找不到了。

我们在伦敦时候专门陪我们的导游,也叫Catherine。我和她合影,她很配合。朱灵比我又年轻,又帅,要求和她合影,她就不配合,很好玩。

在一个展览会上认识的两位老太太(其实那时候只是比我大一点,算不上多老)。左边的一个叫Laura,后来请我到她家去做客,给我讲了很多在书中看不到的东西。

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和他们的人打交道。很多事情,书上或者没有,或者谬误。

下一篇:吃、住、行、购物

******************

下边是已经发过的游记。每个国家的开头部分都列在这里。点开一个国家,后边就全有了。我先尽量把国际部分发完,然后发国内。

日本游记

印度游记

伊朗游记

约旦游记黎巴嫩游记

希腊游记

加拿大游记

古巴游记

墨西哥游记

美国游记

柬埔寨游记

老挝游记

泰国游记

越南游记

尼泊尔游记

俄罗斯游记

韩国游记

埃及游记

坦桑尼亚游记

德国游记

奥地利游记

英国游记

广东省游记

访陕甘宁边区

顾成文老师七十寿宴小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dx/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