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颁给鲍勃·迪伦?国人对“文学”的理解是否需要更新

昨晚7点(瑞典时间下午1点),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颁奖词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

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关于鲍勃·迪伦获奖的原因,瑞典文学院莎拉·丹纽尔给出了解释,她认为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回首历史,就会发现在年前,“荷马和萨福写下的也是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欣赏荷马与萨福的著作,鲍勃·迪伦也是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鲍勃·迪伦首先是个诗人和语言大师。这当然建立在迪伦所具有文学天赋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中,迪伦将音乐作为自己的武器、战斗的檄文。他唱片随便拎出来一句话便是一句诗。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

他早年写下的那本让人一头雾水却深有感触的《塔兰图拉》,以及那本自传《像一块滚石》,至今读起来依然充满着诗的质感与意像。“迪伦是最棒的诗人。”美国大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说,“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我哭了出来。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撼动人心。”

语言是一种天赋,那些脆弱又坚强、敏感又勇敢的人能轻易获得。而迪伦恰恰有如此敏感的气质。他唱片的歌曲里有象征主义的苦涩与嚎叫,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   

一座山要耸立多少年,才能被冲刷入海?/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许自由?/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答案在风中飘荡》

(整合自新京报、搜狐网、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报道)

责编:小思

涉及其他版权问题,敬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

qq.







































白癫疯能治好吗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gk/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