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治疗白殿风最权威的医院吗 http://www.hldxc.com/bdfxl/bdfxl/m/2824.html

最近她姐冲浪的快乐,都是“凡学”给的。

前两天“凡尔赛文学”大火之后,后劲还挺大。

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里第一期播出,有着很牛履历的王骁,就被评价说不知不觉凡尔赛。

比如,谈自己的实习经历时,“没有在律所实习过,去的都是一些international(国际)组织”;

《令人心动的offer》

面试的时候,穿着一件斯坦福的T恤;

随手掏出来的水杯,是斯坦福的水杯;

因为喜欢大海,实习结束花了两周的时间环绕牙买加……

朋友圈、微博也被#凡尔赛文学水平考试#刷屏。

人人开始研习“凡学”,力争成为朋友圈十级凡学家。

就连这次因为“凡尔赛文学”上了热搜的当事人

蒙淇淇,也顺势玩梗。

蒙淇淇77微博

大家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凡学无处不在,万事万物皆可凡学。

但,玩梗归玩梗,笑过之后呢?

无论是家境优越的真·学霸王骁,还是这次处在舆论中心的博主

蒙淇淇。

他们或有意、或无意被评为“凡尔赛文学”的措辞背后,仅仅只是优越感本身吗?

她姐今天想就这个话题接着聊聊。

凡尔赛是一种精神

“凡尔赛文学”火上热搜的当天,处在舆论中心的博主

蒙淇淇,不仅没有选择闭麦,反而愈发高调。

她趁热打铁接了好多广告,并当天就开始在微博上营业。

据说仅登上热搜的当天,她就已经敲定了十个广告。

她还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专访。

专访里,她否认自己在微博上的表达属于“凡尔赛文学”的范畴,“我觉得我没有在炫耀,就很正常”。

娱乐日爆社专访

还有朋友替她分析大家觉得她在炫耀的原因:

是不是因为你把一些他们觉得在炫耀的事情说得很正常?

但显然,她并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凡尔赛文学”。

“凡尔赛文学”是一种文学吗?

早在半年前,“凡尔赛文学”这个文体的创始人,一个叫

小奶球的博主,就已经给“凡尔赛文学”盖棺定论——

凡尔赛文学从来都不是一种文学,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总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气来炫耀自己、暗戳戳秀优越、表演高级人生的精神。

小奶球微博

博主

小奶球还总结概括了“凡尔赛文学”的几条特征。

而带火了“凡尔赛文学”这个词的蒙淇淇,无论是她接受专访时的表达,还是她在微博上分享的日常,都完美套和这些特征对照,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什么是“凡尔赛文学”。

“凡尔赛文学”特征一:先抑后扬,明贬暗褒。

比如,想要炫耀有钱,不能直接说有钱。

可以吐槽老公太节省——上班也就穿三万块的西装,只有重要场合才穿高定。

吐槽自己没见识——在换别墅之前都不知道别墅区没有几区几栋。

吐槽北京物价高、消费水平高——放出月支出六位数的账单。

特征二: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自我夸赞总有那么一丝不高级和刻意,一定要借助他人之口来达到赞美自己的目的,但与此同时,自己又不能同意。

比如,老公帅这件事,不能自己说出来。

要通过朋友来到她房车齐备的家里后问出来:这帅哥是怎么看上你的。

或者通过之前面试过的年轻保姆总是不老实的眼神侧面体现出来。

和老公爱情的甜蜜、站一起时的赏心悦目,也不是自卖自夸的。

而是,被专业的摄影师“吐槽”:最萌身高差有点抢镜。

又或者是,整个北京城使馆区的哨兵都因为两人太过甜蜜而印象深刻,并在上班时间讨论他们的恋爱细节。

特征三:在一切可以体现自己身份的地方定位。

买身体乳,要去定位在三里屯,并在言语间不经意地透露出“我是柜姐都认识的常客”的信息。

和朋友聊天,别管内容主题是什么,定位一定不能少。

如果是SKP,那就定位三遍。

总而言之,生活、爱情、金钱、名誉……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通过看似抱怨的方式炫耀出来。

用何炅的话来说,就是“用最低调的话,炫最高调的耀”。

“凡学”由来已久

博主

小奶球之所以创造出“凡尔赛文学”这一文体,是因为发现周围总有人在社交平台描述享用的高档酒店、奢侈品、红酒,并在字里行间“委婉地”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但,“凡尔赛文学”出现并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少明星就深谙“凡尔赛文学”的套路。

比如,“北大还行撒贝宁”。

此前上《脱口秀大会》,撒贝宁谈到自己的保送经历时,表示自己当年很纠结。

为什么会纠结?

撒贝宁故作无奈道:去吧,远离家乡亲人小伙伴;不去吧,北大也还可以。

《脱口秀大会》

影视剧里,也不乏那些深谙“凡学”精髓的角色。

我们曾经的下饭剧《武林外传》里,就有不少“凡值”爆表的对话。

佟湘玉本人就是一个“凡尔赛文学”的践行者。

小贝上学念书,佟湘玉拉着她聊天,满脸羡慕:“嫂子命苦,不像你,这么小的年纪就能上学,(我)每天做梦都想上学,但是家里的条件不允许。”

《武林外传》

小贝听到疑惑:不会吧,你们家不是挺有钱的吗?

佟掌柜接着“抱怨”:

正因为如此,才不让上学

都是把先生请到家里来教

最多的时候,同时请了三个

两个老的都是从翰林院退休的

小贝:????打扰了。

但,佟湘玉的段位和她的闺蜜韩娟儿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韩娟儿才是真正的深谙“凡尔赛文学”的高手。

姐妹两人好久不见后寒暄叙旧,韩娟儿对着姐妹各种“吐槽”现在的生活“不如人意”。

怎么个“不如人意”法儿呢?

没劲透了。就是“出门威风点儿,手头宽裕点儿,生活舒服点儿”而已。

也挺苦恼的。“每天大鱼大肉,满屋子首饰根本乱得收拾不过来”。

佟湘玉哂笑:你就不会找两个丫鬟吗?

韩·凡尔赛鼻祖·娟儿一听,摇头加叹气一脸无奈:

找啦,三十多个,根本收拾不过来,我那个屋子太大了。

刚前一秒还为自己紧巴巴的小日子感到满足的佟湘玉如遭雷击,笑容瞬间僵在脸上。

你看,韩娟儿就是完美掌握“凡尔赛文学”的套路,通过语气、眼神和表情,把“凡学家”想炫耀又不能太明显的那种“淡淡的无奈、淡淡的责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诠释得淋漓尽致。

所以,在那些我们还不知道“何为凡学”的岁月里,我们就已经见识了“凡学”,并开始因为“凡学”苦恼了。

为什么只有这次刷了屏?

是因为大众仇富吗?并非如此。

大众嘲的,并非单单是指“凡尔赛文学”的表达方式,也不是她的炫耀。

而是她炫耀的“漏洞百出”,以及这背后暴露的,对自己真实生活的伪装、对富豪生活的意淫。

比如,想要炫耀自己有钱,但又不想太明显,就在措辞上猛下功夫。

仅仅一个”换了别墅”的细节就编辑了五六次,措辞从“我搬到别墅区”,改成“人生升级”,再改成“换了别墅”,最后改为“在北京换了别墅”。

晒出六位数的账单来吐槽北京消费高,却被网友扒出,图是盗的。

她的微博编辑历史里最初晒的图是一张安卓系统手机的截图,而她自己用的是苹果手机。

炫耀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及老公对她的宠溺,表达的方式却是老公为了不让她被看不起,会用湿巾给自己擦皮鞋。

以及表现老公的霸总行为的事件,是用流量下载视频软件。

她的真实生活让她对真正的富豪生活没有概念,这就导致她对真正中上层生活的想象和描摹就显得不合常理且可笑。

大众嘲的,除了她对富豪生活的意淫,其实更多的是她意淫背后暴露的心态。

在她的描述中,她生活在一个比较有钱的圈子里。

在这个圈子里,保姆月薪两万五是正常的。

因而,她疑惑,这么正常的一件事,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但,她并非出生在罗马、生活在真空中的人。

采访中,蒙淇淇承认自己是从湖南的一个三线城市出来的女孩。刚到北京打拼的时候,住过合租房,也拿着月薪的工资。

一步一步从底层走上来的人,又怎么可能不了解底层的生活?

她只是活在自己幻想中的“信息茧房”中,假装不了解罢了,并假装为大众竟然会为如此“正常”的事情惊讶而惊讶。

而这,就是她被嘲的原因了。

她一句一个“圈层”“正常”的描述,恰恰暴露了她急吼吼地想要和之前不够有钱的自己切割、和过着她不屑的普通生活的大众划清界限。

而因此被嘲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远一点的,如因为和王石的婚姻而被瞩目的田朴珺。

田朴珺和蒙淇淇一样,热衷于谈论圈子。

在社交平台,她分享的也是一些彰显自己身份和圈层的动态。

近的,是前阵子被热议的“拼单名媛”。

一群女孩拼单大牌、拍照、发社交平台,为的是体验有钱人的生活,并把这种手段作为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伪名媛”事件之后,有媒体采访到了名媛群里的女孩,女孩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拼单让她享受到了有钱人的待遇,至少朋友圈点赞都多了起来。

我们可以说是她们虚荣、肤浅。

但,其实不止如此。

“凡学家”正在被量产

蒙淇淇在采访中说了这么几句话:“我并不喜欢奢侈品。”

“但大家都买,人人都这样,我没有办法。”

大家的奋斗目标,都是奢侈品、有电梯的大别墅。

她的描述或许有夸张,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

大家都在追求高人一等、有优越感的生活,不知不觉中无数隐形的“凡学家”正在被量产。

而这背后,反映的是这个社会存在的更结构性、系统性的症结——

一种以金钱、地位、物质为导向的、病态的价值观。

一种“活得普通就是失败”的价值观。

普通变成了一件不能被接受的事,所有人都在努力活成别人认为成功的样子,

在这种价值观下,吃沙县小吃的穷苦日子是不值得描绘的。

如今物质足够丰盈的的生活才值得她浪费口水和笔墨。(辱沙县小吃了……)

不少人都在被这种价值观绑架,并不自觉沦为了这种价值观的奴隶。

因而,我们追求物质。

每年的双十一,因为各种降价打折,我们在购物网站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浏览比价、掐着时间拼着手速去抢一些也许根本用不到的东西,并告诉自己,抢到就是赚到。

我们都不自觉陷入了这个氛围里。

但很多东西我们是真的需要且喜欢的吗?

不见得。

我们觉得我们需要的生活,是广告中给我们描摹的美好的生活。

而我们为了追求那样的生活,一步步沦为了消费主义的傀儡——

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买一些自己也许并不喜欢、也不需要的东西。

《搏击俱乐部》

不止如此,我们还在被一切这个社会制订的一切“成功标准”绑架——

被电视剧中描述的美好的爱情绑架;

被老师家中口中认定的完美的工作绑架。

但,20年前的《搏击俱乐部》早就告诉我们:

工作不能代表你

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

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

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

衣服也不能代表你

而当我们被这一切奴役,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精神上的“凡学家”。

梭罗说:从今以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

或许,是时候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现在追求的,是我想要的吗?

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点个「在看」,不要让自己成为被量产的“凡学家”中的一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gk/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