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林雪2016年辽宁文学长篇小说冬
导读 他们用塑造出的一代代追寻者告诉读者:重要的在于其过程而非目的。追寻者在追寻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经历各种磨难,然后才对自己、对周围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有了进一步了解、认识。突破限制、提升自己一直是辽宁作家努力追求的目标,也祝愿辽宁长篇创作拥抱春天到来之际的灿烂。 年辽宁文学蓝皮书长篇小说冬之卷 ——追寻现实和历史的疑云 文/林雪 著名文学批评家弗莱曾说:一切文学形式均源于追寻神话。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对自己家园的苦苦探寻,《西游记》中唐僧一行追寻西天的经历等等,都不失为追寻文学的典范。特别是在中世纪,以亚瑟王及其骑士为代表的追寻圣杯为主题的传奇文学曾一统天下,并进而成为一切以追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原型。今天在作家们的认知中,圣杯已然化身为崇高人类精神的共同象征物,是超越种族、地缘、肤色、文化的凄美真相,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愿望的体现。从只有完美的骑士才能奢望寻见的圣杯之旅,变格到平凡人对理想境界艰难而不屈的追寻,所幸作家们在探索追寻这一主题时,更加丰富了这一领域的人文含量。 追寻那自由的未知部分 ——简评孙惠芬近作《寻找张展》 孙惠芬的近作《寻找张展》标题可谓开宗明义,故事则波澜叠起。这一部以寻找为主题的小说,结构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写作家“我”的生活本来品位优雅、精神充实,具备知性、趣味和温暖,而某一天,来自国外就读硕士学位儿子的一封短信搅乱了“我”的心湖:儿子请求母亲帮忙寻找高中同学张展。对这位有意与所有同学失去联系的青年张展,作家开始并无兴趣,但后来偶然得知张展的父亲曾向一位朋友推荐作家的另一部小说《无尽的关系》,且不久即在一次飞机失事中遇难,冥冥中的际缘唤起作家内心深处的道义感:找到张展并能有所帮助和安慰,就成为寻找长展开最初的动力。“我”理出几条线索奔波数日,终于先找到了与张展有重要关联的人——“交换妈妈”耿丽华。耿丽华开始的态度十分拒绝,后来意图让作家为她就任局长的环保局写宣传材料,作为利益交换条件,她主动讲述了她了解的张展。她叙述的张展十分不堪:拒绝她的帮助,冷漠无情不近情理,自幼叛逆、乖戾,八岁后几次离家出走,个性自私,甚至和一少年流浪女孩私奔。即使听到了父亲的死讯仍然没有流露出应有的哀痛,却在当天与开发廊且年长他八岁的斯琴同居……而在张展的工作单位,作家“我”又听到看到截然不同的张展:即使在以父亲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被媒体意外发现并报道后迅速成名后,仍然保持低调的清醒,坚持谢绝任何采访,医院照顾临终老人……作家预见到两个截然不同的张展会使读者如坠云雾,于是小说在下部呈现了张展写给作家“我”的一封长信。 张展的长信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作家在上部寻访中的疑问,一是耿丽华讲述的“负面”张展——人格有瑕疵、道德有污点、个性颇扭曲,同时也自证了主人公单位同事讲述的“正面”张展的逻辑形成。这是作家精心设计的张展形象逆转与自证的重头戏。于是读者随着作家的阅读,听到、看到了另一个丰富、立体、多棱的张展,一个在成见深深、误会重重的迷雾下没被正确认识、理解、尊敬、接受、欣赏的张展。少年时曾因厌恶惟权力中心的市侩父母、势利眼的舅舅、暧昧的姥姥、软弱的父亲而用出走反抗这一切,寻找、留恋过一个女孩无邪怀抱,执着在小表姐、流浪女孩、黑脸少年、斯琴等底层人群中寻找温暖及人性美好情愫,曾经历与父母长年冷战、执拗拒绝“交换妈妈”耿丽华局长的监管,直到父亲死去,在血脉和精神同时失依后、彻悟并剖析权力的原罪,并在灵魂追问中升华自身、超越完善了人性,曾迷失在苦苦的精神探索中,最终跳出自我安慰和陶醉、默默参加社会公益,将思考、理性化成热诚而高尚的行动。 全书的寻找有四重维度:一是在平面维度,即用叙述者儿子对张展的寻找构成契机。作者也借由模拟同代人之间的寻找,填充精神代沟带来的他境隔阂,同时也给不断的理解困境寻找突破点。第二种是作家对张展的寻找。由于这层面的寻找涉及上部情节递进、转折、回环、悬念、铺垫等一系列要素,这种寻找充满了探寻的艰难、求证的惊诧、意外的反思、切身的模拟。第三是张展对原生家庭、父母和故乡的寻找。童年时目睹父母惮于权势,无视在车祸中死去的小表姐,却惟恐惊扰了坐在肇事车内的县委书记,母亲为使之成为所谓“上流社会”精英,肆意撕裂他与祖母家族的联系,舅舅们受姐姐指使,砸毁“拥政”小吃部,驱走张展的小伙伴黑脸……在海滨城市备战高考期间,他们又倚仗权力互通,指定了一个区环保局女局长耿丽华做监护人,使耿在冠冕堂皇责任的口实下对张展的思想、行为、行踪全面控制、干涉,引发张展强烈反感。经历了成长特别是父亲的亡故,张展从童年心灵创伤中顽强走出,在痛苦的精神自立和生命价值意义自省中升华了人生。第四个维度是具有附加价值的,即作家在寻找张展的过程中,也对曾经在时代的粗鄙与物欲浸润中渐渐迷失的自已、麻木的自己、偏狭的自己做了预警和反思,重新唤回心灵中那些新鲜、丰满、热情、正直的部分。 如误读成为经常,则追寻必定心要。在世界文学宝库里,为某种道义自觉拂去误读尘埃、追寻真相的澄明之作蔚为经典。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作家纳博科夫讲述了一个作家是如何被人误读的:“薄雾中一个声音突然说,‘谁在谈论塞巴斯蒂安·奈特?我要给你讲一讲塞巴斯蒂安·奈特大学生活的真实故事。’然后他就讲了起来。可是,唉,这类事情并没有发生。那个薄雾中的声音在我心中最黯淡的通道里清脆地震响。它不过是某种可能的真实情况的回响,一种及时的提醒:不要过于相信你可以从‘现在’口中了解‘过去’。”与张展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不同,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个虚构的俄裔英籍作家,他行踪隐秘,特立独行,以擅长写“研究小说”著名,但不幸英年早逝。叙述张展的是一位女性作家,寻找塞巴斯蒂安的是他同父异母弟弟V,女作家寻找张展是儿子的建议、“交换妈妈”言语中的不堪,V则为了反驳传记作者古德曼对已故哥哥的歪曲,决心为哥哥写一部传记。女作家寻访张展的中学老师、大学校园、工作单位,V仔细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遗留文件,走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人,力图追溯哥哥生前的踪迹。他们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把一个有才华、有个性、有追求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叙述者本人也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思考人生,思考文学创作,成了书中的又一个主人公。小说结尾,作家电脑中张展写来的长信不翼而飞,使故事蒙上些许神秘色彩,也超越了单一式自证解说,V接到作家的病危电报,医院去见哥哥最后一面。当站在病床前思绪纷飞时,却被护士却告之那个叫塞巴斯蒂安的俄国人已于前一天去世,现在躺在床上的是一个不相干的病人。正是在这一瞬间,“我”恍然大悟:任何灵魂都可能是你的,只要你发现它并跟它一道呼吸。于是,我就是塞巴斯蒂安·奈特。也就是说,所谓的客观真实是永远无法企及的,对个人而言,只有感受过的东西方才具有真实性。同样,另外一位作家帕斯卡.梅西耶(PascalMercier)的《里斯本夜车》,写心灵封闭已久的中年教师戈列格里斯,无意间在书店发现葡萄牙作家普拉多的随笔《文字炼金师》,被书中充满哲思的文字吸引,毅然抛下井然有序的生活,奔向里斯本,展开探索心灵、寻找生命终极答案的旅程……在里斯本,戈列格里斯探访普拉多的生平,一步步丰富、填补自己的想象和推理,重建这位非凡医生、天才作家的影像,揭开葡萄牙独裁政权时期的一段隐秘的黑暗。在一步步走近了解普拉多的同时,格列格里斯也检视自己,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和意义。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自由”轻如鸿毛,“未知”沉重如铅。再比如库切的《夏日》(Summertime)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库切死后,有人想要搜集材料为他写一部传记;这位传记作者与库切素昧平生,他从死者遗留的笔记中找到若干线索,开始一系列采访,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金斯敦到南非的西萨默塞特,从巴西圣保罗到英国谢菲尔德和法国巴黎,采访死者的情人、表姐和同事,试图构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库切在南非的一段经历。那些生前友好提供的证词,逐渐形成库切早年的一幅肖像,那是一个幽灵般的存在,邋遢孤单,局促不安而且自我封闭,是一个不知如何与情人相处的书呆子,似乎随时要透过肖像的边框逃逸出去,抱臂独坐在灰暗角落。《夏日》带来的这幅阴郁而略带滑稽感的肖像,便是库切想象自己死后如何进入别人讲述的一种描绘,也可以说,是从死亡的暗房里冲洗出来的一卷水淋淋的胶片;只不过捏着底片的还是活人的手,其实是库切自己弯曲的手指尖。 当独裁成为事实,革命便成为义务。国外大师笔下的上述几个主人公都是成年人,有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有勉力实现的价值和目标,当迷茫袭来,他们承受的还只是由于个人与时代的冲突而产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生命终极意义等方面的误读。而当禁锢成为常态,飞翔必成为理想。孙惠芬笔下的张展承受的更多的是国家强大意识形态借助父母、亲人对个人选择的蛮横绞杀,是腐败的国民文化借亲情以护佑方式对孩子的野蛮围猎,是权力阴影用日常生活的网格化对人性自由的风干和禁闭,是肤浅的道德研判在灵魂深处弥漫的沙暴。在这层意义上,所有对张展造成误读的理由都不能简单的以两代人的“矛盾”去试图类型、图解、合理和接受,也不能只对家长们曾经对权力倾倒、对禁锢实施、对美和自由的心灵扼杀谓之于“一代人的迷失”就被宽恕和原谅。用《寻找张展》中一个对张展具有精神启蒙作用的美好、决绝的悲剧人物斯琴的话说,冲破、警醒这一切要用“一条血路”,这并非要反社会,而是极言为一代人的觉醒,新一代为之付出生命代价已成然成为现实。 《寻找张展》全书的寻找有四重维度,对终极人生价值的不同姿势的追求导致必然的误读。与之对应,也正如大师纳氏借小说中叙述者说到的,要小心那最诚实的中介人,因为作家给你讲的故事实际上是由四部分组成的:讲故事的人整理成型的部分、听故事的人再整理成型的部分、主人公自证的部分,故事中出现的人和死去的人对前三种人所释放以及隐瞒的部分,而最后这部分或许才是真正的真相。 《人民文学》年7期 春风文艺出版社年11月出版 向历史折叠之处探幽 ——简评王丹的《绍兴八年》 源远流长的武侠小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之一,对作家王丹的创作影响至深。她自幼喜爱历史小说,阅读经验从《史记》《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直到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至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清小说等。海量阅读使她领悟到侠义公案小说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题材范畴。武侠中“侠”的精神应该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金庸先生所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需要有仁者爱人的精神,武的本质应是以战止战,达到最终的弘善惩恶。由喜爱而操练,10岁那年,她写的一个有关油条别称“油炸桧”的小故事竟然得了奖,成为她走上写作道路莫大的鼓励。而在她的创作源泉里,岳飞身上的英雄气概和侠义之风是她精神和灵感里的富矿。她第一部武侠小说选择了南宋时期宋金大战为创作背景、选择了岳飞和秦桧为主人物线索也是冥冥中的必然。 百万字小说《朝天阙》(三卷本),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掘人性善恶、汇集历史风云的长篇历史武侠小说。本书以南宋时期宋金大战为背景,从南宋官场倾轧为发端,潜藏着正邪两教的对立,以庙堂之争错杂江湖争斗,双线主角布局,笔端洞察人性的深度,阐述那段风云历史。小说结构宏大,从朝堂到疆场,从江湖到市井,视角独特,选题新颖,以谍战为中心,有南宋版的《无间道》之感。小说在创作技法上融合官场小说、武侠小说、历史传奇等的创作手法,再现了南宋时期的丰富的政治、生活、文化等面貌,可谓朝中明争暗斗,爱恨交织更复杂。小说成功塑造了秦桧党羽枢密执事汪兆远及其两个儿子汪碧星与汪碧玉。作家塑造他们迥异的命运、相佐的思想,细述他们与迟连忠之女迟凝香的爱怨情仇,描写了南宋复杂的官场斗争与武林人士血雨腥风,塑造人物达一百多位,主角配角各有千秋,性格不同,力求依托正史,深入刻画人物心理,在文字上古典气息浓郁,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小说人物新颖,双主角形式,主角个性极其复杂,汪碧玉从奸到忠,亦正亦邪,汪碧星在情与义之间不断选择,作者独到用心,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展示出人性的可贵及生命的觉悟。情节独特曲折,内容厚重,重于人物的刻画,同时也注重历史的真实,故事奇情迭起,抒情性强,场景优美,反映面宽(不限于宫庭之争),加之趣味性及推理的手法,尤其新颖的是将武侠与历史相融合,使其虚实相间,给人一种侠情英风之感。 第一卷《朝天阙.绍兴八年》主要描写了南宋朝庭内部的忠奸之间的相互倾轧,讴歌了爱国忠义的人士,作为系列小说的头卷,也为以后纷纭复杂的爱恨情仇埋下伏笔。汪兆远的两个儿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一正一邪,大学士迟连忠被汪兆远陷害而死,但汪兆远的大儿子汪碧玉却喜欢上迟连忠的女儿迟凝香,江湖豪杰辈出,朝堂忠义之士誓死报国,从迟家被陷害成罪到汪家利益关系矛盾而导致覆灭是第一卷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在复杂环境之中各种人的选择与无奈,权变、兵争、谋计、侠义交融,将各人的命运与思想深为发掘。 “当时,自己历史方面的功力不足,而作品的架构大、人物多、剧情复杂,就想放一阵子再写。不过,读者们的不断鼓励让我有了继续创作的信心,此后断断续续地写了16年。小说的出版离不开书迷们长久以来的支持。”王丹回忆起创作之路,颇为感慨。武侠小说离不开刀枪剑影、行侠仗义,对女作家来说,写武侠小说不光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挑战。女作家也拥有成熟的历史观,会更善于从直观感性的角度去解读情感,对人物的心理微妙变化洞察更加细微,会让文字有不同的魅力。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女性作家应该拥有独特的优势,用更多的情怀理解笔下的人物,让他们富有灵魂,从他们性情中去自然而然地派生出情节。 中国文史出版社 年01月 向侠而歌 ——简评王丹的《暗战》 《暗战》作为“朝天阙系列”的第二部,也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思想、讴歌正义气节和美好爱情的长篇历史武侠小说。《暗战》主要描写了金兀术毁掉和约,率军侵宋以后发生的历史故事。汪碧玉卧底金国,汪碧星联络各地义军,配合岳飞正面战场上与金兵斗智斗勇,连番恶战。汪碧玉暗送消息,营救宋使。汪碧星整合武林正义人士,协同抗金,化解武林各教之纷争,中间亦有他们的情感纠葛。最终岳飞被迫还朝,冤死风波亭。为忠臣洗冤,为百姓抗争,民族大业再起风云,仁人志士共吟几曲断肠歌。 《暗战》小说情节由多条线索构成:第一条线索是岳飞旗下汪碧星、肖俊峰等人的主战派正面进攻金国布置在宋朝的谍报系统,配合着武林中侠义之士的正魔教派之争。第二条线索是汪碧玉在汪家被秦桧陷害家族破灭后,游走在正邪之间,受到爱情的感召及亲情血仇激励,渐渐改变了立场,由邪入正,去金国成为配合南宋作战的地下卧底。相助他的是没有明确善恶观念的所谓武林魔道中人,但这些人中不乏正义之心,只是在正统武侠的势力圈中不被相容。汪碧玉及他周边的人士经历着人性纠结的刺痛、却心向光明的一面,此种性格经历的对冲矛盾,形成小说的张力,也给侠道增加了一种包容的理念,转变了侠的硬朗化线条,而呈现中人性中多重交错的复杂点。 《暗战》的人物命运同整个作品的宏阔背景相关联,众多人物之间形成了纷繁的关系。 一、塑造双线男主角用浓笔重彩,描写丰富。汪碧星和汪碧玉原本是官宦子弟,汪碧星更倾向主战,以国家大义为重;而汪碧玉的性格是含有变化的张力。汪碧星亦官亦侠,他的朋友多以朝堂主战派及武林中的正派为主,推进人物关系变化的是许多武林正派或是朝堂中人受他的侠义精神感召,或对时局的立场及理念的相同,使之走在同一道路,凝聚成一种力量。汪碧星从小经受磨难,他希望父亲和哥哥不再踏进罪恶之源,他对官道的认知是立足“为天下”这三个字,但拘束于曾经是汪兆远之子,他的矛盾困惑别无选择。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看淡名利, 这样的人物,自然是比较完美的,可他也有缺失,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而在亲情中,父亲始终是不理解他的,所幸的是他有三个妹妹的支持,而哥哥汪碧玉经过无数的思想斗争,最终来到了他身边。对于他来说,求仁得仁已经足够,他使人生在困顿状态下,永远在寻找光明,永远抱有希望。 在对另一主角汪碧玉塑造过程中,作者曾表示是《暗战》创作的难点之一。而在《暗战》中汪碧玉的情节推进更为复杂。他孤身卧底到金国,如何才能隐瞒是宋廷罪臣原有的身份,如何才能诈取得金国谍报主子的信任,在没有人支持他的情况下,得到武林中由邪转正一些怪侠极少助益,而步入金国军事核心层,都需要作家高超的设计和把握能力。不仅如此,在整体布局要衔接他与之南宋朝廷间的斗争变化,因为深知权谋,所以他能利用金国贵族本身内在的矛盾,步步取得金兀术对他的信任,从而除掉秦桧背后的金国势力,为汪碧星传送情报。另外,汪碧玉本身就是一个游走在正邪边缘的人物,心理和情感世界一直是扑朔迷离,在其中要让他改邪归正,就很不容易。特别是一个反派角色能在武侠小说中转化成正直的类型,在以前的武侠小说中应该比较少见。 汪碧玉擅用阴谋,却能以军策计谋步步向善,侧面助力了主线汪碧星情节的构成,他是由武林斗争走向金国的内部斗争。而汪碧星则是由宋廷的内部斗争走向疆场和武林的斗争,这是两种正好相反的情节构造,也是两条线的交叉。他由邪转正,经过了人物转型。边缘型生存环境让他没法子从一开始就是多么正直,但在《暗战》中人物性格需要彻底反转。这个描写难度极大,作家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如他一下子就认出迟凝香的声音,那种感觉是深入人心的。他在少林寺听到钟声、松涛,那种思绪都将他已冷透的内心,激出了情感的热情。他抱着妹妹汪芷萍的尸体,为一个死去的妹妹疯狂求医等等,都能让人看出他心灵变化的轨迹,以至于到后来他能够见钦宗皇帝,时不时反思过去做的恶事,渐渐有了更多温暖的感觉,善和光明开始呈现,也会让读者接受。 二、次要角色以群像化描写为主,典型化描写为辅,着眼描写错综复杂的关系。主角汪碧星、汪碧玉的关系网络则更加复杂化,汪碧星破灭金国的谍报系统及埋伏在宋国的细作网络,多承江湖人物的相助,亦得到主战派的一些支持。在这些人物关系中,既要有特殊的配角个性化的描写,比如丐帮李卓然、武当方定恒等突出的人物,也要写一些小人物的性格变化,比如一些想利用战争趁火打劫的江湖人士的不耻行径。所谓正派的江湖人物中也有不少野心家被金国间谍系统利用,他们趁少林寺势微之际,想灭少林,统一剑门,成就霸业。这时人物的正邪关系又有了新变化,汪碧星挫败了金国的阴谋和这些名为正道而实为私利的帮派。而汪碧玉在《暗战》中是一个已经没有武功也没有任何资源背景、为朝廷各派不容的人物,这种绝境之地和书写给作家增加了难度,使他身边相关人物的性格也呈现出诡异色调。如罗三娘、崔雪怜等,他依靠自己的坚定意志来应对种种磨难,从报家仇渐渐变成解国难,运用心计,在少林寺大破金兵时卧底曲府,在曲府即金国的情报枢纽中,最后走到了金兀术的身边,成为其心腹谋士。在整个过程中这些人物关系的嫁接、情节的变化,作家都有较好的展现。 中国文史出版社 年01月 在本季 他们用塑造出的一代代追寻者告诉读者:重要的在于其过程而非目的。追寻者在追寻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经历各种磨难,然后才对自己、对周围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有了进一步了解、认识。突破限制、提升自己一直是辽宁作家努力追求的目标,也祝愿辽宁长篇创作拥抱春天到来之际的灿烂。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gk/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2014年世界建筑节大奖候选名单
- 下一篇文章: 糖尿病人能不能吃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