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441.html

提醒:点上方↑“掌上罗田”了解更多罗田资讯!

端午节的一个下午,就医院发展的艰辛历程,我在李正诚老院长老旧的家中开始了访谈。李老年事已高,常常听不清我的提问,需要老伴金医生帮我大声“翻译”。谈了一会,他说六十多年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许多事情一时半会记不起来,需要慢慢回忆,要我拟个提纲给他,让他写出来笔答。

问:医院的大概情况?

李老答:“我是年8月来到罗田。医院,那时叫罗田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卫生院的主业是医疗,也有一班人负责全县的卫疫、妇幼工作,如组织人员深入农村抗疟和培训农村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等等。一九五三年卫生院设在的南门桥头一幢方家祠堂内,祠堂不大,进门后的前厅左侧用木板隔出一间药房,右侧隔了一间收款挂号室、一间化验室。

中间留有一丈多见方的通道,再往前走就是两个天井,两个天井的中间有约一公尺宽通向后面的走道。天井两旁原来的走廊也用木板隔了房间住人,所以天井中间的走道是唯一通向后面的道路。走过天井中间的小道进入了祠堂的正厅,正厅的左侧也是用木板隔出一间外科诊断室兼换药室,右侧隔出一间内科诊断室兼注射室,两室中间是一丈多宽的通向后面的通道,通道两侧靠板壁处各放一条长椅,这就是候诊处仅有的座椅。通道的尽头有一扇门通向祠堂后面,这里有十多间土砖平房,职工宿舍、药库、厨房都在这块不大的范围内。当时的卫生院没有住院部,但有一间房间偶尔留治一两个病情较重又无法返回的病人。

全院只有5名医生,3名内科医生,2名外科医生。除我是新中国培养的专科医生外,另外四名都是旧中国过来的,其中有一名是国民党军医。有五名护理人员其中只有一名是正规护校毕业的护土,一名是中专毕业的助产士。

在我来之前省卫生厅发下来一个简易手术器械包、手提高压消毒锅、大煮沸锅,三折诊断床等。器械包里面的器械基本能满足下腹部手术。医院有一名40多岁的化验员,只能做三大常规,准不准确只有天知道。

当时整个县城只有28千瓦的直流发电厂,天黑时来电,晚十时停电,电厂是烧木炭产生煤气发电,电压极不稳定,昏暗的灯光勿明勿暗又勿灭。就是这种德行的电灯,也只有办公室才能享用,宿舍一律用煤油灯照明。文化生活极为匮乏,只能看隔天报纸、听不到广播。

一九五三年十月份,部队电影放映队巡回来罗田,在县政府院内放了一场电影,男女老少人人扛着板凳,早早去占据有利位置。这是我来罗田后看的第一场电影。一九五四年为了收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闻,院工会买回一台用干电池的直流收音机,这个宝贝疙瘩长年锁在柜子里,钥匙专人保管,偶尔出来露露面。当年收音机是管制品,私人不得拥有。”

问:最初的病房是个什么样子?

李老答:“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卫生院上隔璧的罗田县邮电局搬到二家坳,明三暗五的一栋土砖屋让给卫生院做病房,设十几张床位,也不分科,病房内有了固定的内外科医师和护理人员,医护办公和治疗同在一间房子里,订立了一些制度。印制了病历用纸和各种表格,医疗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

问:医院最初的手术室是怎样的?

李老答:“罗田县有史以来建的第一间手术室是非常之简陋,它是在厨房后面空地上盖了四大间土砖屋,两间用作厨房保管室和杂物间,一间作手术室的器械保管、清洗、打包、消毒用。一间作为手术间,这个手术间也是土砖墙,墙面不平,仅用木板钉了顶棚防尘,铺上木地板,都很粗糙,那时没有水泥使用。在手术间的一隅从顶棚上栓两根粗绳,吊一个搪瓷开水桶术前洗手,地上放一大脚盆接洗手水,仍然是汽灯加手电筒照明,冬天烧火盆取暖。夏天就只有硬扛,术中护士不停地用湿毛巾抹手术医师额头面部汗水,一台手术下来常常是汗流浃背、苦不堪言。”

这就是年我来到县卫生院的基本情况,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我是当时引进的人才,当时愿意到下面来的人很少。面对这种“洪荒”状况,要开创外科手术救治病人,是何等的艰难!但我并未因此消沉,天下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我凭着青年人的一股工作热情,一定要想办法尽快开展外科手术,于是我向院领导建议:修建简易的手术室、购买必要的手术器材和添置相应的基本设备,缝制手术用的布类等等。当时院长杨松林同志在省学习,卫生科钟遂银科长代管卫生院工作。他是一位南下老干部,为人憨厚,平易近人,对我倍加关怀,对我的这些建议积极表态支持。

这次访医院一步步发展的艰辛历程,听着李老的讲述,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物质极为匮乏但是精神无比坚定的时代,每一步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极为不易却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让我倍受鼓舞、为之振奋!

回顾历史是为了记得来时的路,懂我们为什么出发,以及知道我们将要走向哪里去,历史不会忘记,未来可期!问:县医院的外科工作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起步的?李老答:“就在我的一些建议逐步落实的年9月的一天傍晚,也就是我来罗田的第二个月,县公安局局长的通讯员凃xx,患腹痛来院就诊,经我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必须紧急手术切除阑尾。当时计划中的简易手术室还没动工,怎么做手术?

限于当时的情况是无法外送就诊的,因为罗田通向省、地,只有唯一的一条罗田至浠水兰溪的公路,到了兰溪码头还要等九江至汉口每天一趟的上水船。当年这条公路多处路段和桥梁被洪水冲毁,已数月未通车,就是公路桥梁未毁,也无法转诊。年,整个罗田县只有黄大炮师傅开的一辆烧木炭作动力的老爷货车,上坡时司机的助手要下车来摇鼓风机增加煤气才能慢腾腾爬上去,有时摇鼓风机也不管用,需要坐在车上的乘客下来推车,这种现代人想不到的窘境,怎么可能向省地转诊危重病人?

医生遇到危及病人生命的疾病,就像战士遇到敌人,总要想办法去战胜他,这是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能使然。想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白求恩大夫胸前佩带着围裙,在庙宇里弓着背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的情形,而我们现在是承平年代,起码不担心有炮弹落下来。我怎么能见危不救?一定要想办法为病人做阑尾切除手术。

我向钟遂银科长汇报了病人的病情,建议尽快想办法紧急手术,切除阑尾。钟科长听了我的汇报,对我充分信任和支持,立即动员全院力量,做准备工作。所谓全院力量也就只有那么几个人。现在做阑尾切除术,是外科的小手术,麻醉师给病人麻醉后,手术医师在冬暖夏凉的手术间里、无影灯下只管安心手术,顺利的话半小时就能结束手术。一九五三年九月,罗田县有史以来第一例手术,可没有这么轻而易举。没有手术室,就在人事股长王宗武寝室内手术,因为那时全院所有的房间都是抬头见瓦,只有老王的住房有木板钉的天花板,手术中或许不至于有灰尘落下来;没有做荷包缝合的细针细丝线,临时到街上买回绣花用的细针和丝线。本可以在腰麻下手术,但没有腰麻的穿刺针和普鲁卡因麻药,无法采用腰麻。幸好从药库里找出来几瓶乙醚,请内科的陈老先生帮忙滴乙醚麻醉,我不知道他曾经是否为病人施行过开放乙醚麻醉手术进行中我还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jd/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