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非典型设计史》第一张第二节

(原载于(设计教育研究》第6辑,年)

作者:袁熙旸

Hello,设计史论的小伙伴们,我是史论君。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一篇超级、超级干的文章,如果你能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读下去,我感觉你是有做学术的潜力的,哈哈!

这篇文章来自一篇史论君正在拜读的一本书《非典型设计史》,购买链接如下:

对设计史论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拜读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设计史专业是如何从艺术史与建筑史中独立出来,又是如何在英国的高校中逐渐确立下来的,发端于英国的设计史教育对全世界的设计院校开设的设计历史与理论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你现在是打算读设计学的研究生,或者说是设计历史与理论的研究生,以及打算读设计学的博士研究生,那么这篇发表于年,12年前的文章,你应该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全文字数字

建议阅读46分钟

文章较长,建议先收藏点在看

袁熙旸(-)江苏无锡人。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奚传绩先生。曾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南京艺术学院校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发起者之一。曾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英国设计史学会会员、英国艺术史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设计教育历史与理论。

NOW现在行动!

设计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和高等教育的一个专业,其历史在西方不足50年。一般认为,西方的设计史学科及以该名称命名的专业教育,发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而后扩展至美国与北欧诸国。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英国在设计史学科性质与地位的确立、设计史研究内容与领域的设定、设计史研究方法与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始终处于欧美各国前列,英国设计史学者约翰·沃克(JohnWalker)甚至宣称:英国设计史家的人数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并且,设计史这一学科在这里得到了最高程度的发展。设计史学科在英国的建立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获益于高等专业教育的推动。在西方,英国是最早将设计史专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范畴的国家,同时也是开设设计史专业的院校最多的国家。正因为如此,英国高校的设计史专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学生与研究者,同时也为世界各地同类专业教学输出各类人才与成功经验。英国高校设计史专业教学的模式、方法,甚至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也成为西方其他国家众多院校模仿与借鉴的对象。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设计史”,并非通常意义上“设计的历史”,而是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取得的共识是,“设计史”(DesignHistory)并不等同于设计的历史”(HistoryofDesign)。关于这一一点,约翰·沃克在其出版于年的《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中有具体而系统的分析。(该书购买链接如下)此外,本文所研究的设计史专业教育,专指以培养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形式,而不包括针对美术类、设计类、建筑类等相关专业而开设的设计史课程教学。

一、英国高校设计史专业的发轫

一般而言,设计史学科雏形的建立要早于设计史专业教育的兴起。英国高校的设计史专业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设计史作为一门学科,其萌芽则可上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裔英籍学者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年用英文发表的名著《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通常被人们视作设计史学科的开山之作,佩夫斯纳本人也因此被后世的研究者尊为设计史学科之父”。(该书购买链接如下)作为著名的艺术史家与建筑史家,佩夫斯纳秉承了早年在德国所接受的艺术史教育的传统,并将这种由温克尔曼·沃尔夫林等前辈学者积累而成的思想与方法,带到英国战后的高等教育中。不过,他的教学工作仅限于艺术史与建筑学专业,他本人所培养的研究生,例如后来成为西方设计史研究一代宗师的雷纳尔·班纳姆,仍然带有较为浓重的艺术史、建筑史色彩,与真正的设计史学者尚有一定距离。设计史作为一门学科,无疑脱胎于传统的艺术史与建筑史研究,然而,设计史专业教育的兴起背景却与艺术史、建筑史存在很大的不同。19世纪以来,西方的艺术史或建筑史专业,通常设置于综合性大学,具有人文学科、自由学科的性质;然而,设计史专业却诞生于专业化的艺术学院或工艺学院,带有一定的实践性、职业性学科的特征。正因为如此,英国著名设计史家潘妮·斯帕克指出:作为一门学术性学科,设计史无疑是艺术学院的产物,由于学院中设计专业学生的剧增,他们迫切要求增设与自己专业存在直接联系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观点,而不是传统上的美术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需求,设计史学科与专业才得以开花结果。

(一)“柯德斯特里姆报告”

设计史专业在英国的发轫,与六七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若干调整存在直接的联系。年,当时分管艺术教育的国家艺术教育咨询委员会”(NationalAdvisoryCouncilonArtEducation,简称NACAE),针对战后变化的社会形势与文化教育需求,组织了一次关于高等艺术教育的深入调查,并于同年公布调查结果。由于本次调查由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威廉·柯德斯特里姆爵士(SirWilliamColdstream)主持进行,因此调查结果又被称为“第一次柯德斯特里姆报告”(FirstColdstreamReport")。当时的英国艺术教育仍停留在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由各种独立的、社区性的艺术学校承担,多属专科性质。从年起,为了规范全国的艺术教育,英国政府推出了名为“国家设计专业文凭”(NationalDiplomainDesign,简称NDD)的教育制度,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只有通过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方能获得正式文凭。然而时过境迁,“第一次柯德斯特里姆报告”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实施,该政策积弊日深,必须全面改革。调查组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即理论性课程严重不足。而正是这种局限,使艺术与设计专业很难摆脱技艺性、实践性、职业性教育的传统窠白,从而难以登堂人室进入学术性、自由性学科的行列。年起实行的NDD文凭,要求所有艺术与设计类学生必须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一定的历史与理论知识,并且将其纳人学生申请文凭的国家考试中。例如,年针对服装专业方向的学生,就考了这样的题目:“近两年的时尚变化清楚地表明,紧身胸衣不再是服装中固定不变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16世纪以来紧身胸衣形态的变化,你了解多少?请用草图与简要描述来加以说明。”这样的试题让当时的学生深感束手无策,因为政府并未对专业史论类课程做过明确规定,学校在这方面也是无所适从。针对这一现象,“第一次柯德斯特里姆报告”明确提出,专业史论类课程必须占艺术与设计类专业课程的20%以上,每一专业的课程中“必须包含某些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的艺术的发展史”,同时,“每一名学生必须掌握其所在专业的专业历史"。言下之意,服装专业的学生必须通晓服装史,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对平面设计史一无所知。至于怎样来推行这种专业史的教学,鉴于专业师资的匮乏,报告只能建议由各工作室的专业教师兼任,作为专业技能课的延伸或深化部分。年,该报告所提议设置的“艺术与设计专业文凭”(DiplomaofArtandDesign,简称DipAD)取代NDD文凭,正式在全国推行。翌年,作为“国家艺术教育咨询委员会”(NACAE)的执行机构,“国家艺术与设计文凭委员会”(NationalCouncilforDiplomasinArtandDesign,简称NCDAD)宣告成立。新的DipAD文凭虽然仍旧达不到本科学位的程度,但比起NDD文凭无疑具有了更多的学术性色彩。然而,问题依然存在。首先,无论是“第一次柯德斯特里姆报告”,还是两年后的“第二次柯德斯特里姆报告”,只字未提“设计史"这一名称(无论是HistoryofDesign或DesignHistory),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史”或“专业领域的历史研究"。这表明,作为一个学科概念,设计史远未获得广泛认同。认识上的局限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各设计院校中艺术史课程一哄而起,越来越多的艺术史教师进入设计专业的课堂。然而,对于真正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课程虽然也不无裨益,却多少有点隔靴搔痒。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开玩笑说,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古往今来的艺术名家可以做到如数家珍,但他们对于拉斐尔穿过的衣服、鲁本斯坐过的椅子、伦勃朗看过的书籍、高庚乘坐过的蒸汽机车,又有多少了解呢?设计史的概念及其学科价值第一次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承认,是在年。由NACAE与NCDAD联合撰写的“联合委员会报告”和NCDAD的“第二次报告”,都在这一年正式公布。两份报告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设计史”的名称,同时提到该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其中,“联合委员会报告”这样宣称:“我们确信,每名学生所上的课程中,必须包含艺术史与设计史领域的严肃而恰当的研究",必须将“历史的、科学的、哲学性的方法应用于艺术史、设计史及其与社会联系的研究与教学之中”。

(二)开放大学与“现代建筑与设计史专业”

上述教育政策的调整,引发了另一个突出问题,即设计史学科专业师资的不足、专业教材的贫乏以及专业基础的薄弱。为新设的设计史课程培养第一代教师,以改变艺术史教师“鸠占鹊巢”的尴尬现实,已是当务之急,并由此揭开了设计史专业教育的序幕。在这方面,新成立的“开放大学”(OpenUniversity)充当了急先锋。所谓“开放大学”,是英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世界上最早获得广泛承认的远程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年由英国教育大臣联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共同创立,其宗旨在于,“开放的人群、开放的场地、开放的方法与开放的理念”。该校总部设在米尔顿·凯尼斯(MiltonKeynes),主要的教学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等远程网络得以进行。年该校招收了首批25万学员。年该校艺术史系正式开办名为“现代建筑与设计史(——年)”的本科专业,从而开创了英国大学从事设计史专业教育的先河。由于其远程教育性质,该专业师资采用“课程组”(CourseTeam)的组织形式,由著名学者、柯布西耶与现代主义建筑和室内设计研究的权威提姆·本顿(TimBenton)领衔,集中了斯蒂芬·拜雷(StephenBayley)、夏洛特·本顿(CharlotteBenton)、托尼·考尔森(TonyCoulson)、琳赛·戈登(LindsayGordon)等一批优秀的建筑史家与设计史学者。因其函授性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编写教材、批改作业、集中授课以及辅导论文。整个专业的课程分为24个单元,时间跨度从“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到“包豪斯”、“装饰艺术运动”,基本涵盖“现代主义”从孕育到发展的全过程(参见表1)。该专业教学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教材的编订,本顿与他的团队以破天荒的规模编写了16本教材,以配合上述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主要设计流派与设计思潮。该专业教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每一单元课程还配套以相应的电视、广播、纪录电影、摄影图集等教材,内容从历史纪实、作品演示到人物访谈、实地考察等,极为丰富。这其中尤以24集的电视辅助教材最为引人瞩目(参见表2)。年,该套电视教材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并引起轰动,其中6集节目还上了意大利主流电视频道,收视观众多达30万。开放大学“现代建筑与设计史专业”的创立,不仅成为英国设计史专业教育的起点,更重要的是在专业框架、专业范畴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例如,以对当代设计影响最大、前人研究基础最为丰厚、历史轨迹最为清晰而集中的“现代主义”,作为课程的主体脉络,辅以对具体设计流派、设计大师的个案研究,从而交织成一个严谨、饱满、详略得当而又有一定研究深度的课程构架。再如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该专业也很富匠心。其对视听教材的运用虽然是出于远程教学的目的,但同时也非常适切于设计史的讲授与研究,二维、三维图像与录像素材等感性资源的运用,特别是大量的设计场所调研、设计实例分析、设计档案查询,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形象与生动的第一手素材。

二、英国高校设计史专业的成型

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高校设计史专业全面兴起的阶段。首先,随着全国各地“理工学院"的广泛设立,先后有7所理工学院开设了专门的设计史专业,其中米德塞克斯理工学院更是率先开设了设计史专业的硕士生教育,从而形成了英国高校设计史专业教学的基本格局。其次,随着设计史专业师资队伍的日益壮大,西方第一个设计史研究专业社团“设计史学会”应运而生,从而加速了设计史学科摆脱艺术史学科附庸地位的历史进程。再次,随着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被引入设计史的研究领域,其中特别是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与米德塞克斯理工学院艺术史系的合作及其理论阵地《布洛克》杂志的出现,显示出英国设计史学科与专业正在逐步摆脱创立之初的青涩与混沌,在学科范畴、思想基础、方法论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基本的框架。

(一)理工学院的兴起

如上所述,英国设计史专业教育兴起的背景在于,传统上被归于“职业类"、“技术性”教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始试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争取获得可以与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一视同仁的“学术性”教育地位。然而,这种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除个别特例外,绝大多数的艺术类、设计类专业只能设在地方性、职业性、专科性的学院中,而很难进入大学的殿堂。不过,这种情况从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转机,越来越多职业性、技术性、社区性的学院开始谋求大学地位。年,哈罗德·威尔森(HaroldWilson)所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后,实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其结果就是“理工学院"(Polytechnic,或译作:“工业专科学校”、“工艺专科学校")蜂拥而起。为了实现由“传统学院”到“理工学院"的转变,很多学校走上了联合的道路,这其中,独立的社区学院、科技学院以及艺术学院是三股最重要的力量。除了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CollegeofArt)由于在年获得“皇家特许状”而具有大学地位、可以自主颁发本科与研究生学位之外,其他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大都放弃坚持多年的独立地位,或者与兄弟院校联合,或者加盟到当地新组建的理工学院。不过,这种新型的“理工学院"还是无法与传统大学并驾齐驱,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理工学院无权授予学位,只能颁发文凭。年,在各地理工学院的强烈要求下,英国教育大臣终于同意理工学院在诸如艺术设计等学科领域开设本科专业,然而仍无权颁发学位。政府专业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国家学术授予委员会”(CouncilforNationalAcademicAwards,简称CNAA)的职能机构,来审核、颁发学位。各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必须通过该委员会组织的作品评审及论文答辩,方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几年之后,该委员会又追加了理工学院办硕士专业的资格。该委员会成立后,原先的“国家艺术与设计文凭委员会”(NCDAD)随之取消,实行多年的“艺术与设计专业文凭”(DipAD)宣告寿终正寝。艺术与设计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从本科到硕士层次的教育资格。上述教育政策的调整,对于设计史专业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各地的理工学院及其下属的艺术学院,终于可以在平等的舞台上与开放大学展开竞争。——年间,很多理工学院都增设了设计史专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米德塞克斯理工学院(MiddlesexPolytechnic)、曼彻斯特理工学院(ManchesterPolytechnic)、莱斯特理工学院(LeicesterPolytechnic)以及布莱顿理工学院(BrightonPolytechnic)等,一批致力于设计史教育与研究的专家队伍也随之形成。在这批通常被称为“第一代设计史家”的队伍中,绝大多数人属于半路出家,他们有的来自艺术史、建筑史专业,有的则具有历史学、文学等学科背景。前面提到的潘妮·斯帕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她先是在萨塞克斯大学获法国文学专业学士学位,接着攻读艺术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设计理论与实践。年,她通过了CNAA的考核,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她任教于布莱顿理工学院艺术史系,负责筹建设计史专业;年,该专业正式招生。年她转赴皇家艺术学院,参与筹建设计史硕士专业。年调任金斯顿大学(KingstonUniversity),主持艺术学部和设计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由于专业教学上的突出成绩与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她很快成为一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设计史家。与潘妮·斯帕克背景相似的还有英国当代著名的设计史家乔纳森·伍德汉姆。他早年攻读美术实践专业,年获爱丁堡大学与爱丁堡艺术学院联合颁发的本科学位;紧接着进人英国艺术史教学与研究的权威机构——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CourtauldInstituteofArt)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英国浪漫主义美术。年毕业后,他进人位于英国陶都的北斯塔福德郡理工学院(NorthStaffordshirePolytechnic)任教。在那里,他日益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研究兴趣逐渐转向设计历史,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英国工业设计,年出版专著《工业设计师与公众》(IndustrialDesignerandthePublic)。年起执掌布莱顿理工学院的设计史专业,年在该校创建“设计史研究中心”,由此奠定该校作为英国设计史教学、研究重镇的地位。

(二)设计史学会的成立

由于势单力薄和专业背景的芜杂,早期的英国设计史学者们往往只能借助艺术史的学术圈开展专业上的联系与交流。他们加入了年成立的“艺术史家协会”(AssociationofArtHistorians),并在其下建立了一个“设计史研究小组",作为活动的基地。在该协会每年的年会上,该小组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论坛。同时,最早设立设计史专业的一些理工学院也建立起了自己的交流机制。从年至年,先后在纽卡索理工学院、米德塞克斯理工学院、布莱顿理工学院召开了三届“设计史研讨会”。年的纽卡索会议吸引了雷纳尔·班纳姆、提姆·本顿等最负盛名的设计史学者,就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德国家具设计、50年代美国汽车风格、科学小说与流行文化以及设计教育问题等展开集中讨论,最终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年间的设计:20世纪设计与流行文化研究》。年,在英国设计委员会的支持下,第二届“20世纪设计史研讨会”在米德塞克斯理工学院召开,主题确定为“20世纪的休闲与设计”,与会代表就“DIY(自己动手)的历史与发展”、“妇女与裤子”、“作为符号系统的艺术与设计”、“英国家庭浴室"、“运输工具与个人流动性”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年在布莱顿召开的第三届研讨会以“设计史:时尚还是功能?”为题,并在英国设计委员会的资助下编辑出版了同名论文集。在此次会议上,与会学者一致同意脱离艺术史研究圈的荫庇,建立自己的学术组织,“设计史学会”(DesignHistorySociety)由此成立,诺埃尔·兰德格伦(NoelLundgren)担任首届主席,潘妮·斯帕克担任秘书。该学会每年举办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由设有设计史专业的院校轮流承办。同时,该学会还编辑内部通讯,刊登各类新书、新作与新展览的评论,介绍各种设计相关的展览、收藏与档案,交流设计史研究与教学领域的新成果与新讯息。作为世界上首个设计史学术团体,该学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本土的设计史教学与研究,同时也产生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吸引众多国外专家加盟。年,以其为模本,在美国出现了“设计论坛”(DesignForum,年起更名为“设计研究论坛");同年,由来自丹麦、瑞典、挪威的三名艺术史专家发起成立了“北欧设计史论坛”(NordicForumforDesignHistory)。年起,该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由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四国的设计院校、文化机构轮流承办。年起,在丹麦装饰艺术博物馆的资助下,还出版每年一期的英文刊物《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史学刊》(ScandinavianJournalofDesignHistory)。英国设计史学会成立10年后,学会的机关刊物《设计史学刊》(TheJournalofDesignHistory)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发行,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刊物,与年创办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设计论丛》(DesignIssue)分庭抗礼。

(三)关于设计史学科地位与范畴的初步探讨

随着设计史研究与教学队伍的逐渐壮大,随着该学科领域组织机构、交流机制的初步建立,关于设计史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的研究与讨论,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设计史的学科地位问题和设计史学科的边界问题,得到了广泛讨论。例如,在年设计史学会的成立大会上,来自英国设计委员会的官员约翰。布莱克(JohnBlake)便在其提交的论文《设计史的范畴》中明确提出:现在,令我深感欣喜的是,设计史已经成长壮大到足以脱离艺术史、建筑史这两个学科的程度。并且,当下的情况也许是,设计史学家们对于科技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环境保护理论等其他因素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我觉得意义尤为重大而深远的是,设计史应该包含上述所有的方面,这样,迟早有一天,它将会由一种思想的结晶升华为一种可以清楚地辨别、同时可以毫不含糊地贴上‘设计史’标签的知识体系。这种‘设计史’,不再是艺术史的附庸,不再是建筑史的附庸,也不再是科技史或者其他什么的附属品,尽管它与所有这些学科都存在鲜明的联系性。为了使设计史跳出艺术史、建筑史的窠白,有的学者甚至不惜走向极端。例如在一篇名为《设计史领域的错误认知》的论文中,针对很多人关于“设计史仅仅是艺术史版图中的一个行省”的误解,学者托尼·戴尔·伦奇奥(TonidelRenzio)反其道而行之,声称:“恰恰相反,艺术史只不过是设计史的一个分支,尽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并且自有其悠久的历史。”当然,一个学科要想真正获得独立的地位,仅仅划出与相关学科的边界,这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树立其特有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为此,从70年代中叶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佩夫斯纳以来设计史所走过的道路。长期以来,佩夫斯纳确立的设计史框架和研究方法,一直被视作金科玉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提姆·本顿以及他所领导的开放大学的设计史专业。该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将佩夫斯纳的理论体系奉为圭臬。顾名思义,“现代建筑与设计史"专业,其出发点应该是将建筑与设计的历史等量齐观,然而在具体操作中,两者的关系完全不对等,设计成为建筑的附庸,设计史成为建筑史的延伸。例如,其课程结构中的个案研究,除了诺曼·贝尔·盖茨等个别工业设计师外,基本上局限于“建筑师”或者“建筑师兼设计师”,而很少涉及非建筑领域的设计师。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为了追求清晰的脉络与严整的结构,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明显带有简单化、片面化、程式化的缺陷,例如以现代主义从孕育到形成的过程作为设计史的唯一主线,不惜将丰富多彩、曲折多变的设计发展历程进行僵化、曲解与简单化。上述问题可能是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其危险性却让有识之士深为警醒。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反思佩夫斯纳的遗产,深人剖析其内在缺陷和时代局限性,其中,佩夫斯纳的英雄史观、历史决定论及风格分析法,成为批判的焦点。例如,佩夫斯纳所描绘的设计史完全是一群天才人物、精英分子创造、引领的历史,很少顾及大众化选择、无名性设计等在设计发展史上的推动作用;再如,佩氏的学说,先人为主地将带有浓重道德伦理色彩的现代主义,确立为价值评判的标尺与历史规律的必然,从而割裂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最后,佩氏的研究方法侧重于风格分析,这种研究法有其危险性,非常容易流于表面化,而将历史发展的轨迹简单化为风格演变、更替的流水账,以至于造成风格演变之根源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往往得不到深入的考察与足够的重视。美国学者克里夫·迪尔诺特(CliveDilnot)在他撰写于年的著名论文《设计史的状况》一文中,在分析、总结英国从佩夫斯纳到六七十年代设计史研究状况时,认为存在着四个误区:一、研究领域仅限于专业设计行为与知名设计师,很少顾及大众或业余爱好者参与设计的因素;二、研究重点过于侧重设计行为的结果,即设计出的物品与形象,而不是设计行为本身,例如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三、研究的视野局限在19世纪和20世纪,而无形中割裂了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历史联系;四、研究角度偏于设计师个体,较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jd/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