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清华大学90后老师醉酒夜归校内河中溺亡。从报道中介绍的视频监控看,这位老师当时明显处在醉酒状态,以至于失去基本的定向能力和运动能力,即使在住宅区门口下车,在路边长椅盘桓1个多小时而不能回家,反而走向河沿,并最终跌落河道。报道并没有涉及这位老师具体的死状,因而很难确定他到底是迎合而死。但是,根据医学常识,这位老师很有可能死于醉酒后的体温过低,即冻死,而非溺亡。冬日酒后夜归为什么特别容易冻死人们通常对冬日喝酒可能冻死缺乏认识,这主要与国内这方面靠谱的科普和宣传缺乏有关。在西方,每年入冬,相关机构都会不厌其烦地向人们发出这类警示。比如,英国金斯敦大学和朴茨茅斯大学分别在年和年发布了两项内容十分雷同的研究报告,显示冬季月份,尤其是西方圣诞节所在的12月份,是男性外出失踪死亡的最危险月份。绝大多数的死亡发生在参加完派对,醉酒回家的路上,尤其是经过有水的湖河流域时。这种危险所涉及的关键词包括:醉酒冬日夜归水域男性冬日、醉酒、夜归,+水域,为什么特别容易冻死呢?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喝酒破坏了人体正常体温调节机制寒冷环境下,人维持体温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另一个是,如果这还不足以维持体温,就需要增加产热,在成年人主要是通过肌肉快速收缩,即我们所说的寒颤实现。而酒精,以及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特别是扩张皮肤血管的作用,这也是大部分人喝酒后皮肤会发红的原因。也因为皮肤血管的这种扩张,让喝酒的人们产生一种暖和的感觉,从而让人们误以为喝酒可以暖身。事实上却是,皮肤血管扩张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体正常对抗环境低温的体温调节机制,导致身体热量更容易向环境散失。同时,醉酒也会抑制肌肉收缩能力,从而抑制了通过寒颤来快速产热的能力。醉酒,破坏了人的认知能力醉酒更危险的是,可以严重降低人的认知能力。研究发现,人只要喝下10克纯酒精的酒,认知能力就会受到明显影响。醉酒后,对认知一个严重的破坏是,使人失去对寒冷的感知能力和这种危险的警觉能力。醉酒,严重破坏了人的自救甚至求救能力我们知道,醉酒后人的运动能力、行动能力都会遭到严重障碍。这样,即使感知和认识到了寒冷的威胁,醉酒的人也难以实施自救。比如,新闻中的朱某,跌落河道后,即使河道里没有水,他也很难爬出来。更为糟糕的是,严重醉酒的人,甚至会失去求救的能力。一旦陷入危险,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伤害,直至死亡,也完全无能为力。水域,为什么是危险的“帮凶”?一方面,人在醉酒后特别容易溺水。这一点,在有关夏日防溺水的科普或警示中常常作为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反复强调。而在冬日,醉酒后,不需要溺水,只要身体沾上水,就无异于贴上了催命符。这是因为,我们知道,水的良好的热导体,其导热性是空气的25倍。人一旦沾上水,比如衣服被水浸透,人体热量丢失速度就比暴露在空气中快5倍。研究发现,即使不溺水,浸泡在15℃水中人只能存活4.5小时,0℃水则只能存活不超过2小时。而醉酒导致的体温调节机制的破坏,无疑会显著加速死亡的进程。在醉酒后,只要沿水域活动,无疑大大大大增加落水,或接触到水的机会,从而极大地放大了被冻死的危险性。男性为什么危险?至于男性酒后更容易被冻死,非常容易理解。因为男性更经常参加社交性饮酒,并且更容易在醉酒后的夜间独自回家。没有陪伴,危险发生时得不到救助,这无疑又在死亡的天平上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ly/1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