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伦多驱车西南,便可进入一条全长公里的高速公路。公路的一端连接安大略湖畔的多伦多,另一端则通向五大湖中的另一大湖——伊利湖畔伊利堡(FortErie)上的和平桥,桥的东岸就是美国纽约州的水牛城(Buffalo,NY)。

这条公路便是著名的伊丽莎白王后大道(QueenElizabethWay),英文缩写叫作QEW。

QEW并不是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这个太早)或二世(这个太晚)得名,而是以英王乔治六世的妻子、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后的名字命名的。年,乔治六世携王后访问加拿大,以庆贺他的加冕,访问时车队所经过的道路就是后来的QEW,QEW有时也被叫做号公路,不过路边的路标都被标为QEW,其上还有英国皇室标志。每逢周末假日,这条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大家从不同地方涌向这里,前往世界最大的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

从多伦多到尼亚加拉大瀑布,QEW沿途经过多伦多国际机场的所在地密西沙加(Mississauga)、福特公司加拿大总部所在地欧克维尔(Oakville)和钢铁之都哈密尔顿(Hamilton)地区,便进入了尼亚加拉地区的地界。我从尼亚加拉地区最大的城市圣凯瑟琳(St.Catharines)下了高速,沿尼亚加拉河向南溯流而上,逼近大瀑布。

一省两制的地区

毋庸质疑,尼亚加拉是整个安大略省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有两大支柱,一为种植业,二为旅游业。由于地理位置偏南,这里的气候较之多伦多地区要温暖一些,土壤也很适合种植各种水果,尼亚加拉河边有大量果园主的庄园和别墅,庄园里是成排的黑紫葡萄藤,而旁边的别墅则几乎每一座都建得漂亮别致,打理得也十分干净整齐,仅从建筑的华丽便可以看出庄园主一定是富得流油。路边也常有摆摊的果贩,卖些新鲜的水果,夏末以草莓、浆果等小型为主,规模都不小。九月份以后则有热闹的水果采摘节,游客有机会在这里买到特别大个新鲜的苹果。

我虽然没赶上水果采摘,但却有机会到一家七代人制作冰酒的葡萄酒厂派利特瑞(Pillittery)一品这里的名酒。按照这里的酿酒传统,葡萄并不是在秋季采摘的,而是要等经过一个严冬的霜雪击打,到来年春天,才将光秃秃只剩果串的葡萄从架子上摘下,进入酿酒工艺。这样的葡萄品质尤佳,酿出的酒质量也更高。不过我不懂酒工艺,具体是什么原理就捉摸不透了。酒厂里摆着琳琅满目的国际获奖证书,让人感觉还是颇有说服力的。

派利特瑞酒庄

我在酒厂里一共品尝了两种酒:冰酒和干红。个人的感觉,两者我都喜欢。冰酒是不经过脱糖处理制作出来的低度酒,不像普通红酒那样长年储藏,但其味道甜美,适合和餐后甜点一起享用,特别适合女性和小孩饮用;而尼亚加拉地区的干红就和一般的干红工艺区别不大了,不同只是在酒味的感觉上。

尼亚加拉地区一共包括十个大小市镇,这里的行政权相对独立,财政方面不需要向安大略省上税,安大略省的财政预算也不将该地区考虑在内。细究起来,这里倒很像是一个特区,姑且算是加拿大版的一省两制吧。

湖上尼亚加拉

离酒厂区不远就是风情小镇湖上尼亚加拉(Niagara-on-the-Lake),这个不大的小镇约有1万多人口,位于尼亚加拉镇的北面,因为离瀑布已经不远,而且附近风景宜人,有不少名胜,因此每年夏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来此,不少小房子别看不高,不过两三层而已,却都是豪华的五星级宾馆。最喜欢到这里度假的是一湖之隔的美国人。我到达小镇的时间正好接近中午,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街上车辆的繁忙和大队的游人,阳光照耀下的午前小镇一片悠闲。

湖上尼亚加拉在历史上的本名是纽瓦克(Newark),和美国新泽西州的著名城市同名。之所以改名为现在的名字,一方面是为了区别于尼亚加拉瀑布城,另一方面则正好表示了这个小镇的地理位置,处于尼亚加拉河流入安大略湖的河口之上。这座度假小镇,两百年前曾经筑有许多军事要塞,而美国和加拿大,也曾为了各自的生存,在这里展开过殊死的战斗。

说到此,就不得不提起当年几乎震动整个北美大陆的年战争(也称第二次美英战争)了。

年战争——谁占领了尼亚加拉河,谁就将控制一切

公元18世纪末,美利坚合众国在法国的支持下,终于摆脱大英帝国的统治,获得独立,但是英、美两国之间关于北美大陆的争夺并未结束。随着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欧洲战事愈演愈烈,眼瞅着英国无暇西顾,美国乘机向北方的英国殖民地挺进。他们喊出的口号是:“解放加拿大,统一全北美”,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昭昭天命”(ManifestDestiny)。

当时在上下加拿大(即今天加拿大的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的正规军总共只有五千人左右,而且大多集中在五大湖下游的圣劳伦斯河,正对美国的防御以加拿大民兵为主,虽然美国陆军正规军也不过一万多人,但仍然对北方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优势。

年6月18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以英国海军强征美国海员入伍,并对美国进行贸易禁运为名,向英国宣战。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此之前英国方面刚刚摆出姿态,为避免冲突,解除了对美的贸易禁运。人算不如天算,这场战争还是发生了。

战事开始后,争夺的焦点便是尼亚加拉河以及其上游和下游的两个大湖。美国人认为,只要能控制住大瀑布以及上游地区,便可以控制整个区域,逼迫英军投降。然而,美国人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他们以募兵方式招集的军队战斗力明显不足,而民兵又不愿远离家乡,导致了进攻的失败。美军不但没有取得尼亚加拉河的控制权,反倒在上游的底特律被英军打败,将底特律拱手让给了英军。

第二年,美军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控制住瀑布地区,跨过尼亚加拉河,进占当时的加拿大首府约克(也就是今天的多伦多所在地),并放火焚烧议会大楼,大肆抢劫民房。然而他们却无法突破英军在东面的金斯敦(Kingston)布置的防线,英军反攻,重新收复了安大略湖及尼亚加拉河区。

年,欧洲战场上拿破仑的法国战败,英国海军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照顾”北美战场了。年8月,英国海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海岸登陆,将美国民兵彻底击败,一路长驱直入。美国总统麦迪逊仓皇西逃到弗吉尼亚州。英国为了报复前一年美国人焚烧约克,一把火烧了白宫,令美国吞下奇耻大辱——这也是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唯一一次首都被外敌攻陷。

看不清全景就对了

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失败使美国人看到已无机会取胜,无奈在年圣诞节的前一天与英国签定TreatyofGhent,即《根特和约》;英国人虽然在战场上占了便宜,但也在美国本土遭到强有力的抵抗,难以再有作为,也欣然接受了和约。和约规定一切重归战前原样,这就是拉丁术语statusquoantebellum的由来。美国入侵加拿大的军事行动宣告失败。

美利坚合众国今天虽能耀武扬威,制霸天下,两百年前却曾在本土被日不落帝国揍得灰头土脸,几乎抬不起头。不过美国人也不是一无所获,他们在新奥尔良击败了英国海军,打破英国海军几乎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信心,指挥那场海战的安德鲁·杰克逊也名声大噪,不久后便成功当选为新任总统,并且开创了美国民主党的一段传奇。

加拿大在这次战争中收获的是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上下加拿大操着英语和法语的不同族裔团结在一起,击退了美军的进攻,挽救了自己的命运,从此逐步走上了建国之路。

时至今日,站在尼亚加拉河畔,聆听大瀑布传来洪亮的水声,仿佛也能感受到金戈铁马,北美大陆上的龙争虎斗。

新大陆中央的奇迹(AmiracleintheheartoftheNewWorld)

这是我从大瀑布回来所能想出来的最合适的形容词。

尼亚加拉这个名字非常古怪,一看就知道不是英语词。事实上,这个词来自当地印第安土著的语言,意为“震耳欲聋的响声”。

这个名字的来源需要追溯到公元十七世纪初。当时刚刚来到北美大陆北部不久的西欧人不断派出探险家进入大陆腹地探险和考察。法国人建立了新法兰西之后,其他欧洲人接踵而至,年,一位名叫路易斯·亨尼平(LouisHennepin)的比利时神父与当地人一起来到这一地区,还未接近瀑布,便听到震耳欲聋的水声,震惊了整个探险队。印第安向导们纷纷大呼:“Niagara,Niagara!”以指瀑布声音之雄伟。亨尼平神父在当天的日记中便详细记下了自己的经历,声称自己在新大陆的中部发现了惊人的水源,并以本地人称呼的Niagara命名,从此让全世界都惊诧于这一举世无双的自然奇迹。

其实,在欧洲人发现尼亚加拉大瀑布之前,北美的印第安人早已知晓了它的存在。印第安人的部落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按照部落的习俗,部落里最美丽的姑娘要嫁给部落中最有地位的人。然而,有一位美丽的印第安姑娘,她不愿嫁给自己不爱的部落长者,而向往自由的生活,选择了逃婚。她没有办法再待在部落里,就在新婚之夜,离开了自己深爱的故乡,划着一叶扁舟,从尼亚加拉河顺流而下,投入瀑布,化身为美丽的仙女,时不时会在瀑布的浓雾中半隐半现,这就是“雾中少女”(MaidoftheMist)的传说由来。

彩虹天天见

雾中少女

今天的人们虽然看不到真正的雾中少女,却能够乘坐游船到瀑布下的中央水域聆听仙女的呼唤,这艘游船的名字,就叫作“雾中少女”。

雾中少女号游船

“雾中少女”游船是大瀑布的骄傲,也是游览大瀑布的精髓。乘坐游船的地点在下游的彩虹桥和上游的瀑布之间,每隔15分钟左右就会有一班;游客们纷纷穿上雨衣,登上游船,凭栏依次仰望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三个子瀑布,然后一直前行,进到瀑布帘底去感受瀑布的魅力。

我跟着一大群人一起登上两层的豪华游船,启动与奇迹零距离接触之旅。船一开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美国境内的两个瀑布。大的那个一般就叫美国瀑布(AmericanFalls),宽约米,高57米,大水压境,声势如虹。瀑布附近的水面上有许多野鸭与海鸥,瀑布力量虽大,它们却丝毫不为所动,还时不时地朝着瀑布的中央游近一点,一副怡然自得、泰然自若的样子,着实让人佩服。美国瀑布旁边的小型瀑布名为“新娘的面纱”(BridalVeilFalls),宽约17米,高约55米,本来也是个相当不错的瀑布了,可惜与美国瀑布一比较,实在是太迷你了。

美国瀑布

“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这所有一切与不远处的加拿大瀑布比起来,就都显得太渺小了。“雾中少女”向上游行进,便与加拿大瀑布面对面相遇了。

加拿大瀑布,顾名思义,是属于加拿大境内的瀑布,其实呢,此瀑布亦有一小部分在美国境内,这些国界线的划定就源自前面所说的《根特和约》。加拿大瀑布的大名叫作马蹄瀑布(HorseshoeFalls),以其巨大的弧形外观酷似马蹄而得名。整座瀑布宽米,高53米,比美国瀑布稍矮,气势和力量却是美国瀑布数倍之多,轰隆的水声虽还不至于真的把双耳震聋,却也足够称得上“惊天地,泣鬼神”的雷霆万钧了。游船行至瀑布中心,只觉大雨从天而降,倾泻到甲板上,所有人都被笼罩于水幕之中。有人惊恐,有人高呼,有人狂笑,一瞬间,只感到人类的渺小,自然的伟大……

马蹄瀑布

下了游船,我又沿着加拿大一侧的观景区走了一遍,这段景区一头是连接美加两国的彩虹桥,以及汇集了各类娱乐休闲设施的尼亚加拉小镇,另一头是瀑布上游几乎与护栏平齐的急流,中间则既可以倾听水声,又可以观看阳光映在水雾之上的彩虹。导游告诉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瀑布水量不过是经过人为控制后天然水量的百分之五十而已,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的流失、景观的保护,以及能源的利用。于是,我无语了……

横跨美加的彩虹桥

勇敢者“乐园”

马蹄瀑布的水不仅湍急,而且也极深,水下的深度可达近60米,这也是历史上曾有人从瀑布上坠下却居然奇迹生还的原因之一。

说到这个,就得讲起历史上探险家们十数次漂流瀑布的经历了。这些记录(包括各种漂流所使用的工具),现在都存放在加拿大一侧观景的云霄塔(SkylonTower)下的一个小型博物馆中,而博物馆的旁边,就是有3D声效极佳的iMax剧场,每天循环播放讲述人类探索与征服瀑布的纪录片。

尼亚加拉小镇

CN塔的姐妹塔——云霄塔

按照影片的介绍,最早做出漂流瀑布尝试的人不是什么受过特殊训练的大探险家,也不是什么有特异功能的艺人,而是一位貌不惊人的老太太。她本来只是一名退休教师,也许是对平静的生活失去了兴趣,某天突发奇想,决定做一次漂流瀑布的尝试。她准备了一只粗大的木桶,自己钻了进去,接着塞进被子枕头,还把自己的宠物黑猫也一并带上,然后请两位朋友帮他把木桶的盖子钉上,又用充气筒打入空气。最后朋友把木桶推入上游的水流中,木桶顺流而下,终于消失在大瀑布的茫茫水帘之中。

奇迹出现了,等在下游的人们发现了仍飘在水上的大木桶——竟然没有被数十米高的水压给压碎!木桶打开后,老太太依然活着,不过已经是鼻青脸肿;最神奇的是,那只黑猫居然变成了白猫!

继老太太之后,尚有十五次漂流尝试,其中五次不幸失败,尝试者窒息而死,其余的十次都获得了成功。不过时至今日,任何漂流瀑布的行为都已不再允许,一旦有人被发现出现在上游水域中,不但要罚款,而且很可能还要蹲号子。

欣赏完影片,可以登上对面的云霄塔,俯瞰脚底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来龙去脉。尼亚加拉的轰鸣,好似在诉说亿万年的沧桑。

陈羡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精彩青春记告别白癜风行动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ly/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