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因为政治动荡,埃庇达诺斯一定能够繁
引言 若不是因为政治动荡,埃庇达诺斯一定能够繁荣兴盛。该城在与伊利里亚人的战斗中失败,政治经济开始衰退。紧接着,公元前年前不久,城里爆发了一场民主革命,民众推翻了贵族的统治,统治者被驱逐。贵族们联合周边的部落,对他们的故土发动了一系列海盗式袭击。看上去,内战将要毁掉这座城市。 埃庇达诺斯是克基拉岛人建立的,或者像希腊人所说的那样,是克基拉岛的“殖民地”。克基拉岛是沿海低地的一个海洋城邦。它拥有一支由艘三层划桨战船组成的舰队。最不同寻常的是,这是和平时期的常备军。克基拉岛有着该区域仅次于雅典的海上力量。如前所述,从公元前8世纪起,大批新的希腊人聚居区已遍布地中海沿岸。与现代殖民地不同的是,他们从原来的城邦中独立出来,与母邦保持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关系。遇到麻烦时,他们就会向母邦求援。 埃庇达诺斯的居民正是这样做的。他们派遣使者去克基拉岛,请求支持,以便同兵临城下的旧政权进行和平谈判。但克基拉人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甚至压根就没听使者说了什么。束手无策的埃庇达诺斯人只得去德尔斐求问神谕。神明的建议是向富裕的商业城邦科林斯寻求帮助,这是克基拉的母邦,相当于埃庇达诺斯的“祖母”。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建议,因为德尔斐的国际关系专家一定知道科林斯与克基拉互不理睬,关系紧张。 克基拉人瞧不起自己的母邦,他们宣称自己的军事力量更强大,财富更是与希腊诸强不分上下。科林斯人倒是很愿意得罪他们的殖民地,于是派出一支由正规军和各个城邦的移民志愿者组成的武装,援助被攻击的埃庇达诺斯的民主政权。他们并不是出于迫切的战略利益而作战的, 的动机就是激怒克基拉。他们达到了这个目的,只是有点过火了。 克基拉岛反应激烈,派出40艘战船,包围了埃庇达诺斯,提议将冲突双方交出,由他们仲裁。科林斯人断然拒绝,在其盟友的帮助下,他们集结了75艘战船和名重装步兵。克基拉人派出其余的80艘三层划桨战船与科林斯舰队交战,在亚克兴海角一带将其击溃。埃庇达诺斯民主政权投降,贵族恢复了统治。失败者没有得到任何怜悯:所有从科林斯派出的士兵及移民都被处死,科林斯公民免于一死,成为阶下囚,被当作谈判的筹码。 克基拉人现在控制了爱奥尼亚海,在海上巡航,袭击科林斯的盟友。科林斯人群情激昂,执政者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打造战舰,招募水手。克基拉人得知后,惊慌失措。他们没有自己的盟友,不像科林斯那样是伯罗奔尼撒联盟的成员。去哪里找一个强大的盟友呢?只有一个可行的答案——雅典。于是,公元前年,一名克基拉使节前往雅典寻求支持。 科林斯人听到风声后,大为惊恐。他们随后也向雅典派出了自己的使节。双方使节都将自身的情况汇报给雅典的公民大会。做出决定并非易事。根据《三十年和平协议》,签约国有权跟不附属于斯巴达或雅典的任何一个城邦结盟。但根据常识,人们认为,如果不去死抠协议的字眼,与克基拉这种斯巴达的附属城邦的敌人结盟,是有悖于协议精神的。 乍一看,这是地区性的事件,跟雅典关系不大。雅典民众并不想大打出手,科林斯人也希望雅典能置身事外。 结果出来了,经公民大会投票,雅典要帮助克基拉岛。仔细揣摩一下,这个看似意外的决定却包含着充分的理由。如果这世上只有一件事是雅典 不能容忍的,那就是打破海上军事力量的平衡,而全新的科林斯舰队正显示出这种迹象。 然而,公民大会没能坚持到底。经过两次辩论,公民大会最终决定采取 限度的威慑性政策,同意建立一个防御性的联盟。只有在克基拉遭袭时,雅典才会征讨科林斯;而且雅典仅仅象征性地派出了一支由10艘三层划桨战船组成的舰队驶往克基拉。为安抚伯罗奔尼撒联盟,亲斯巴达的 塞蒙的儿子拉西达蒙尼阿斯被任命为舰队指挥官。此举显然是为了避免违反和平协议,而且我们或许能看出伯里克利在其中的安排。他会竭尽所能地避免战争,至少会推卸战争的责任。 如今的态势正朝着他们设想的方向发展。科林斯人费尽心思打造出艘三层划桨战船,全部出海与克基拉的艘战船作战。克基拉舰队被打败,雅典的那支小型舰队便介入了战斗。令人不解的是,科林斯舰队居然就此撤退了。很快便有了相关解释,原来雅典公民大会改变了主意,又派了20艘三层划桨战船从远处驶来,充当后援。万事小心为上的科林斯人次日便打道回府。在回去的路上,他们顺道占领了位于安布腊基亚湾的克基拉殖民地安那克托里安,并派驻定居者。 国际危机加剧。科林斯将矛头从克基拉转向雅典,伯里克利决定在爱琴海西北方的卡尔息狄斯半岛上采取警戒措施。这是通往黑海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站,它的所有城邦都是提洛同盟的成员。不幸的是,其中有一个叫作波提狄亚的城邦,是科林斯的殖民地。雅典勒令波提狄亚拆除防御工事,废除任命科林斯人做官的做法。波提狄亚断然拒绝,奋起反抗。 在邻国马其顿国王的怂恿下,卡尔息狄斯半岛所有城邦纷纷效仿。科林斯不想成为世人眼中的和平破坏者,于是雇用了一支国际“ ”去支援波提狄亚人。雅典人派出一支远征军,在一次战斗中击溃了波提狄亚人及 ,将该城团团包围。形势十分微妙。伯里克利采取了一项他认为可以避免暴力威胁的外交策略,以此警告科林斯的盟友及斯巴达不要去干涉雅典人的事情。小城邦梅加腊与其西面的邻邦科林斯友好相处,却多年与东边更强大的邻邦雅典关系不睦。 雅典公民大会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梅加腊的船只和货物进入雅典帝国的任何港口。梅加腊是地中海沿岸廉价羊毛制品的出口国,禁运将导致其经济崩溃。或许伯里克利的目的是想以这种方式来平息事态,然而实际效果却是引发了战争。10年后,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阐述了雅典是怎样与斯巴达开战的,这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在他的戏剧《和平》中,有人问赫尔墨斯是谁导致了这场战争。他答道,伯里克利很害怕,担心自己会像朋友和幕僚那样去法庭接受审判。 趁着还没有人找他的麻烦,他在城里投进一个火星,即“梅加腊禁令”,并煽风造势,瞬间大火弥漫,战争的硝烟让每一个希腊人都难以自保,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没人能阻止这场灾难,而和平就这样终结了。伯里克利仅仅出于个人原因就发动了这场战争,这种说法是非常难以置信的。然而,政客们采取行动的动机往往是公私难分的。伯里克利的声望不断降低,或许这也是促使他施行强硬外交政策的原因。海外冒险往往能获得公众更多的支持。 小心谨慎的斯巴达人并不好战。为了澄清疑虑,他们派人到德尔斐去询问太阳神,开战对他们来说是否是明智之举。阿波罗回应说,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就会取胜,并表示他将站在斯巴达这边——这个确定性的预测有些出乎意料(难道是德尔斐收了钱的缘故?)。随后,斯巴达人于公元前年秋天召开大会,研究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并讨论雅典人是否违反了《三十年和平协议》。 科林斯和梅加腊痛苦地抱怨各自的遭遇,他们所说的是否属实还不完全清楚。但如果说有人违反了协议,那就非科林斯莫属,科林斯曾或多或少地公开干涉卡尔息狄斯的事务。事实是,不管政治家们的意愿如何,双方都不知不觉地接近了战争的边缘。此时,一些雅典人碰巧在斯巴达,他们表面上是为了其他事情而去的。他们竟赢得了发言权。他们在听众面前毫不让步。 结语 据修昔底德记载,他们说:“我们没有做任何出格的事,没有做任何有悖于世道的事,当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自然地成为强盛的帝国,而且我们不会轻言放弃。”斯巴达人要求其他人离场,他们自己就此议题进行讨论。阿希达穆斯国王与伯里克利私交甚好,他为人谨慎温和,建议保持克制。强硬派的检察官斯提尼拉伊达却表示反对:“对方或许有大量的金钱、船只和马匹,但我们有坚实的盟友,决不能将他们出卖给雅典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sb/11197.html
- 上一篇文章: 英国129所大学周边治安排名公布看看你
- 下一篇文章: 终末的女武神里面的众神,美神很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