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ldquo院rdquo以
故事开头是你 结束也是你 艺术学院欢迎你 00 本期目录 1.院长寄语 2.学院特色 3.学科专业介绍 4.就业情况 5.学生风采 6.校园文体活动 7.走进学院 01 院长寄语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也是我国工科院校中最早设立设计艺术学科,积极推动中国现代设计与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院校之一。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已经成为我国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的知名院校,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著名艺术家、设计名师、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设计学科被评为A-,全国排名并列第五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艺术学院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唯一正式认可的CUMULUS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组织的成员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术”“学”并重、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优良的教学实验设施。我们的使命是: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多元化学习与创新研究,积极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心和敏锐洞察力的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艺术与设计专门人才。 浸泽吴文化的厚重与宽广、汇融姑苏古城的灵动与巧致,遵“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热忱欢迎你的到来!希望你能与我们一起“以艺载道,追梦探新”,成为艺术学院再创辉煌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姜竹松教授 艺术学院院长 02 学院特色 NO.1历史沿革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其前身是年并入苏州大学的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艺术分院,自年开始招收纺织品美术设计专业,至今已有61年的办学历史。关于苏州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年成立于重庆璧山的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社会艺术教育专修科,时任艺术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画家吕凤子先生。其后苏州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于上世纪50年代中断,直至年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艺术分院并入成立艺术学院才恢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现已发展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方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学院位于苏州市独墅湖高等教育园区,景色怡人,环境优雅,周边高校林立,学术氛围浓郁,素有“独墅湖畔好读书”之誉,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 NO.2学科与专业优势 目前,艺术学院设有产品设计一系、产品设计二系、服装艺术系、视觉传达系、环境艺术系、艺术理论系、美术系、数字媒体系8个系;拥有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美术师范、插画)、艺术设计学7个专业;学院拥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还拥有苏州大学博雅达空间规划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心理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若干个校企合作平台。学院拥有一级学科设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设计学、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全国艺术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区、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是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成员单位。 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重点培育,统筹兼顾。自年至今,艺术学院连续三次获得“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立项建设。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艺术学院设计学科被评为A-,全国排名并列第五位。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设计学科为全国前5%。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NO.3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术研究基础扎实,学科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在老一辈学者张道一、诸葛铠、张朋川、缪良云、黄国松等先生的带领下,一批中青年教授脱颖而出,在全国专业和行业学术组织、教育部教指委等机构担任重要学术职务。学院现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教授24人,副教授31人,海外经历比例占29.2%;外籍教师比例占8.3%;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科研团队3个。同时,学院还聘请了马可、李建华、吴元新、唐坚等著名设计师、企业精英为苏州大学兼职教授,聘请了杨明义、杭鸣时、丁绍光等著名画家为苏州大学客座教授,聘请了西班牙画家梁君午、韩国设计师金永浩、法国图卢兹大学教授CélineCAUMON为苏州大学讲座教授,乌克兰雕塑家巴夫洛为苏州大学特聘副教授等。学院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学生总计约人。 左右滑动查看 NO.4科研成果及获奖荣誉 学院坚持理论研究为先导,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放眼国际艺术理论前沿,学术研究凸显其现实性、理论性和前瞻性,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染织纹样史、服饰文化、艺术史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手工艺技艺研究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多篇毕业论文获得省优秀论文称号,多部教材获得省部级精品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立项,多项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多位教师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纺织之光”教师奖称号。年,《多方联动、多维构建、多元共享:服装设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实践》教学成果再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殊荣。学院在年、年苏州大学学院(部)本科教学年度工作考评中先后获得“卓越创新奖”和“教学实验示范单项奖”。科研项目方面,学院教师于年和年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共8项,以及多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艺术基金项目等。 左右滑动查看 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师在《文艺研究》、《民族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韩熙载夜宴图〉图像研究》、《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等学术专著16部;申请国家专利56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学院教师获得多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 学院教师先后获得文旅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和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型美术创作项目;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学院师生共有2件作品进京展览,6件作品参展。学院教师还获得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青年明日之星”沙龙展评审会特别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等各类设计、美术奖项余项。在参加全国美展及各类国家级重大展览中,我院多名教师积极参展并获得骄人的成绩,在全国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美展上,学院累计共有32人入围。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及作品累计达余篇,出版了高水平学术专著40余部,其中张朋川教授著作在年获得江苏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在-年连续七次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大学生国际时装周系列活动中,分别获“艺术风格奖”、“人才培养成果奖”、十佳“优秀发布奖”、中国时装设计育人奖等多个奖项,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NO.5教实验教学与基地建设 学院现为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全国艺术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区。建有国家级“纺织与服装设计示范实验中心”和省级“艺术设计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建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苏州大学驻重庆酉阳传统工艺工作站、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大运河景观风貌与视觉文化研究中心”、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26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新建木工造型、激光雕刻、数字交互设计、后期调色等实验室。 左右滑动查看 NO.6国际合作 学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唯一正式认可CUMULUS全球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会员。在国际交流中加强与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德国等国及地区的海外高校及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并建立了联系与合作,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扩大了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办学国际化进程。先后与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南安普顿大学温切斯特艺术学院、匈牙利美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等多所院校进行了互访与交流;与法国图卢兹大学、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韩国大邱大学等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常态的论坛、交流生、工作坊等多种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NO.7产学研转化与社会服务 学院依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景观风貌与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与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的“苏州大学驻重庆酉阳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重庆巫山县人民政府建立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党建实践创新(重庆巫山)基地”和“文化旅游创新实践基地”,产学研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学院师生设计团队中标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会徽和吉祥物设计方案、中标年世界羽毛球“汤尤杯”大赛视觉形象及宣传口号设计方案;教师设计团队完成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全线11站的公共艺术项目;教师主持了多项地方政府或企业委托横向项目,如“看见大山”设计扶贫公益项目、苏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状况调查项目、苏州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项目等,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特别是“看见大山”设计扶贫公益项目,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第13频道、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sb/8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政策到年新增37座加氢站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