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30期

.7.27-8.2

助您快速了解海洋热点资讯!

海洋热词

数据来源于海洋类新闻网站中

近一周的词汇热度统计

快讯速览

◆七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全部成立

◆海洋技术中心推进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标准编制◆山东立法保护长岛海洋生态◆福建召开专家咨询会研讨海水养殖与水质变化的关系◆我国新型全球级科考船“大洋号”交付◆首批地方海洋观测站点“入网”评估通过评审◆我国拟在烟台建造首个航天海上发射母港◆新研发的声学波潮测量仪通过海洋技术中心室内测试◆全面推进南海区地波雷达网建设◆中俄科学院签署科研创新五年合作路线图◆科技部拟建“三极”科学中心◆辽宁省成立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Nature子刊刊发海洋所板块俯冲样式转变最新研究成果◆人工智能绘制全球珊瑚礁地图◆涉渔海事公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国家海洋信息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海洋网络信息体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第二届数字海洋(渔业)智慧发展论坛举行

◆“中美海洋战略与政策二轨对话”在京举行◆“透明海洋”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召开◆中俄极地声学研讨会在哈工程召开◆自然资源部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将共建培训研究中心◆第二届中西部青少年海洋研学活动(天津站)开营◆涉海主题山东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中国海军西安舰参加俄罗斯海军节庆典海上阅兵◆韩国发布首个海洋空间基本规划◆太平洋共同体与海委会签署协议以实施“海洋科学十年计划”海洋政务七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全部成立

7月26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的有关情况。目前,七大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已经全部挂牌成立,将在进一步加强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流域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职能作用。会议指出,生态环境部全面启动了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首批安排河北唐山、天津(滨海新区)、辽宁大连、山东烟台等4个城市。在生态环境立法工作进展方面,加快生态环境行政法规制修订,其中包括参与修改完成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同时,根据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的要求,主要审查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9件重要文件。

(来源:中国海洋报)

海洋技术中心推进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标准编制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负责起草的行业标准《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程——海域无人机遥感监测》《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程——视频监控》专家咨询会在天津召开。与会专家充分研讨了两项标准的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这两项行业标准依据我国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工作技术要求编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程——海域无人机遥感监测》对无人机监测内容、监测流程、技术方法和信息提取等作了相关要求;《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程——视频监控》对近岸海域视频监控建设选址、设备选型、平台功能、传输链路等作了相关要求。两项标准的编制,将进一步明确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有关技术要求,有效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应用服务水平。(来源:中国海洋报)山东立法保护长岛海洋生态7月26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条例》是山东第一部海岛生态保护的创制性立法,将于年0月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62条,遵循规划引领、保护优先、陆海统筹、绿色发展的原则,结合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实际,分别从规划与区域功能管控、生态修复与培育、污染防治、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规定。《条例》要求长岛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应当符合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规划,不符合长岛试验区规划要求的既有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关停或迁出。通过强化立法,保护长岛海洋生态环境,对探索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海岛型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海洋强省和美丽山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中国海洋报)福建召开专家咨询会研讨海水养殖与水质变化的关系

7月26日,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组织召开“海水养殖与近岸海域水质变化关系”专家咨询会。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等单位的水产养殖和海洋环境领域专家参加会议。会上,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技术人员介绍了今年以来福建省入海水产养殖尾水监测评价工作进展和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及养殖情况。与会专家结合福建各地近期填报的海上水产养殖分布、养殖品种等信息,分析了海上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参会人员就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还举办了专题培训,邀请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水产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要求》编制负责人,围绕“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制定情况及存在问题”授课。

(来源:中国海洋报)

海洋科技

我国新型全球级科考船“大洋号”交付

7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吨级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大洋号”在广州市建成并顺利交付至自然资源部。“大洋号”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以大洋多种资源探查为主,同时兼顾深海多领域研究需求的新型远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大洋号”是国内首艘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可变速柴油发电机-BPC直流母排电力推进系统和双直叶桨推进器集成方案”的船舶,具有极佳的操控性能、优良的耐波性和经济性,可在不大于5级海况下进行深海调查作业。船底安装有双升降鳍和导流罩式声呐舱,甲板上下配备了先进便捷的作业支持系统、模块化的综合集装箱系统和海气及遥感探测系统,可搭载2D数字地震系统、国产大深度精细取样和探测型水下机器人系统以及深海拖曳探测系统等一系列国际尖端的海洋调查设备,海上综合实验能力和信息化系统功能强大,是开展我国大洋资源环境调查及深海科学探究的重器之一。

(来源:中国海洋报)

首批地方海洋观测站点“入网”评估通过评审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天津召开专家评审会,通过了首批地方海洋观测站点纳入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评估报告。这标志着地方海洋站点“入网”评估第一阶段工作圆满收官。评审会听取了河北、天津、浙江、宁波、福建、广东、深圳7个沿海省(市)共计个地方海洋观测站点的评估成果介绍,对3个岸基海洋站(点)、60个海洋浮标站位、3个海洋观测雷达站在基础建设、技术装备、运行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入网”评估结论及存在问题作了分类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整改建议。开展地方海洋站点“入网”评估,进一步提升了人员专业技能,健全了工作机制,为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基础业务能力整合及海洋观测、监测、调查“三位一体”业务布局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国海洋报)

我国拟在烟台建造首个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我国计划年内启动“中国东方航天港”项目,拟在山东烟台建造首个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以推动海上发射的高频化、常态化、系统化。今年6月,长征十一号火箭从烟台海阳港运抵预定海域,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中国东方航天港”项目将依托烟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发挥航天、海工等工业制造基础雄厚的优势,打造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以及火箭研发制造中心、卫星载荷研发制造中心、海上发射平台研发制造中心、卫星数据应用开发中心,辐射带动智能制造装备、物流装备、能源装备、航天新材料、航天旅游等相关产业。据了解,此前,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烟台市人民政府与海工合作伙伴三方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中国东方航天港”项目建设。

(来源:中国海洋报)

新研发的声学波潮测量仪通过海洋技术中心室内测试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对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声学波潮测量仪进行了测试试验,测试该设备在不同波况下的测波性能。结果表明,该设备达到了预期目标。下一步将在海上试验场对设备进行现场测试。本次试验在多功能动态测试水池中进行,利用水池的造波功能,用波高传感器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试验中,在不同波高、不同周期的规则波作用下,测量仪分别对波高、波向等参数进行了实时采集,并与实验室参考标准波高传感器采集数据比对,充分测试、分析了测量仪在多个波况下、不同参数配置、不同模式时的波浪测量情况。

(来源:中国海洋报)

全面推进南海区地波雷达网建设

日前,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与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签订了《南海区沿岸雷达综合观测网建设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南海沿岸地波雷达网的建设、地波雷达相关技术规范的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地波雷达应用示范基地的建设、海洋综合观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开发、海洋遥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等五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强化南海区海洋综合观测能力,为南海局面向南海沿海城市,特别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高质量海洋观测预警报服务提供重要保障。

(来源:中国海洋报)

海洋研究

中俄科学院签署科研创新五年合作路线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与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谢尔盖耶夫在莫斯科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科学、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根据《路线图》,双边将在今后5年内深化在极地研究、激光科学、深海研究、空间科学、地球物理、生态环境、神经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加强中俄两院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双方还将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框架内开展合作,共同支持其各项活动,以增强该联盟全球影响力并确保其成员的实际利益。《路线图》的签署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内两院合作的重点方向,为开展实质性合作,推动两院关系提质升级奠定了基础。

(来源:中国海洋报)

科技部拟建“三极”科学中心

近日,科技部发布“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将组织《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方案》核心起草单位联合申报。据悉,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预研究内容包括,在三极地区研究建立支持冰雪、冻土、海洋、大气和生态等要素的协同观测平台;研究三极地区冰冻圈变化趋势、异同、关联及其影响;研究三极地区生态过程与碳循环及其影响;研究三极大气-冰层-海洋环流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研发三极协同对比与分析综合研究平台;研究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机制、国际推介与合作机制,研究在青藏高原建立对外开放的观测研究基地的方案。

(来源:中国海洋报)

辽宁省成立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7月26日,辽宁省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大连举行。该研究院将整合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海洋企业的优势创新资源,支撑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据悉,该研究院成立后,将集聚辽宁省政、产、学、研、金等创新要素,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为目标,加快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到年,力争将研究院建成全省重要的海洋技术创新研发平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基地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的集聚高地,为建设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和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海洋报)

Nature子刊刊发海洋所板块俯冲样式转变最新研究成果

日前,Nature子刊NatureComminucations以Article形式刊发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关于板块俯冲样式转变的最新研究论文“Continuousplatesubductionmarkedbytheriseofalkalimagmatism2.billionyearsago”。中科院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员,指导其博士后刘鹤,采用统计学手段处理了全球约件基性岩浆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以全新的方法和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因为板块俯冲会将冷的大洋板块俯冲循环至热的地幔中,如果板块俯冲样式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一时刻从间歇性俯冲转变为持续性俯冲,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会加速地幔的降温。刘鹤等人研究发现,2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量碱性玄武岩,而碱性玄武岩的大量出现恰恰是地幔温度快速降低的结果。因此,刘鹤等人提出,持续性的板块俯冲体制开始于2亿年前。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人工智能绘制全球珊瑚礁地图据英国《独立报》28日报道,一个由卫星地图制作专家、海洋科学家和博物学家组成的团队,计划利用人工智能绘制并监测世界上所有的珊瑚礁。这套珊瑚礁“全家福”名为“艾伦珊瑚地图集”,以已故慈善家和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的名字命名。该研究团队称,虽然他们目前只跟踪了全球2%的珊瑚,但希望到年底完成这项任务。团队表示,这一全球珊瑚地图每天都会更新,并利用AI方面的最新进展,在珊瑚礁健康状况下降时发出警报。据悉,为珊瑚地图集制作的地图将包括全球迄今所见珊瑚的最高分辨率图像。

(来源:科技日报)

学术论坛

涉渔海事公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7月29-30日,涉渔海事公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围绕促进《开普敦协定》的生效实施、IMO渔船编码、渔船安全和非法捕捞、全球渔船记录、中国渔船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如何更好地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等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沟通和讨论,就中国与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渔船管理方面的深入合作交换了意见,并就进一步加强合作以致力于改善渔船安全生产条件、更好地维护海上渔业生产秩序形成了共识。来自交通运输部、中国船级社、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国际海事组织、上海海洋大学等有关部门和组织的40余名中外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来源:农业农村部)

国家海洋信息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海洋网络信息体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7月30日,国家海洋信息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海洋网络信息体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认为海洋网络信息体系将朝网络化、无人化和智能化三个方向发展。论坛上,陆军院士,中科院吴立新院士、姚建铨院士,海军研究院刘清宇研究员,东南大学安良教授,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相文玺研究员分别围绕“海洋网络信息体系认识与思考”“透明海洋”“激光技术在海洋监测、通信、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探讨”“水下空间目标感知问题”“水声信息网络技术及面临的问题”“海洋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展望”主题作了报告。

(来源:中国海洋报)

第二届数字海洋(渔业)智慧发展论坛举行

7月30日,第二届数字海洋智慧发展论坛在宁波奉化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数字中国,奉行海洋,智慧兴渔,产业领航。该论坛旨在聚集国内外海洋保护、修护、发展海洋经济的智慧大脑,围绕分享“数字经济”推动渔业向智慧渔业转型,实现渔业供给侧改革,促进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的主题,分享和推介在智慧海洋及渔业产业发展中的数字经济先进理念和模式,研究并推动数字化、科技化改造升级海洋产业,展现大数据产业领先科技成果,发挥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的灯塔效应,彰显数字经济释放的新活力和新动力,助力实现乡村渔港数字化建设和伟大振兴,打造数字海洋战略新高地。

(来源:经济日报)

“中美海洋战略与政策二轨对话”在京举行

近日,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与亨利·杜南人道主义对话中心(CentreforHumanitarianDialogue)在北京联合举办“中美海洋战略与政策二轨对话”。会议旨在推动改善中美海上互动,促进两国战略界对彼此海洋战略和政策的理解,并探讨如何管控政策分歧、减少海上风险和促进区域稳定。来自中方的姚云竹、赵登平、任筱锋、冯梁、信强、达巍及来自美方的DennisWilder、AbrahamDenmark、JimLoi、MarkRosen、JonathanPollack等2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会议并展开了坦诚而深刻的讨论。会上,双方专家阐述了中美两国海洋战略与政策中的核心关切,中方强调国家领土主权不容侵犯,美方强调航行自由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在战略层面,双方重点探讨了和平共存的可能性,即美方能多大程度上接受中国的海上崛起,中方能多大程度上接受美国军事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继续存在。在操作层面,双方重点阐述了各自对“航行自由”“军演禁航区”等的理解,并探讨如何在搁置争议的情况下,共同形成有关海空军事行动的系列规则。双方都表达了对中美当前海上安全局势的担忧,并针对可能达成共识和仍存在分歧的内容进行了交流,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方案。

(来源: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透明海洋”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召开

近日,第93次中科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暨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透明海洋”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召开。在为期一天半的论坛中,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俞建成、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教授PingChang、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陆军院士先后围绕海洋观测探测、全球海洋物质循环及生命过程、信息技术与“透明海洋”建设等主题作大会主旨报告。吴立新院士对当前海洋“透明”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今后“透明海洋”在技术和科学层面的需求以及实现“透明海洋”的关键举措。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中俄极地声学研讨会在哈工程召开

日前,中俄极地声学研讨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召开,会议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俄两国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极地冰下声传播、冰层声波导、冰下噪声、冰下声通信及信号处理、冰下水声试验以及其他极地声学议题作了特邀报告,对北极冰下声学试验设计及实施、北极冰下声通信及试验系统、海冰遥感产品和海冰预测、极地海洋哺乳动物被动声学观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中俄双方针对极地冰下声学理论、技术和试验进行了专题研讨。会后,俄罗斯专家参观了水声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声学测量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并与哈工程共同签署了多边科技与教育合作计划协议。

(来源:中国海洋报)

海洋教育

自然资源部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将共建培训研究中心

7月26日,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的国际海底管理局第25届会议上,《中国自然资源部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关于建立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草案)》获得海管局大会批准。根据备忘录,中国自然资源部与海管局将在华建立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设在位于中国青岛的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该中心是面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放的致力于深海科学、技术、政策培训与研究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发展中国家人员提供深海科学、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研究分析深海采矿发展方向及深海技术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海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来源:中国日报)

第二届中西部青少年海洋研学活动(天津站)开营

7月29日,以“识海、亲海、探海”为主题,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华能集团联合主办、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西部青少年海洋研学活动(天津站)开营。来自陕西省榆林市横山中学、新疆阿合奇县华能·托河小学的40名学生将参访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登上航空母舰、游览极地海洋公园、动手组装帆船并下海试航、参观国家海洋博物馆等。此次活动将从海洋科技、海洋权益、海洋环境保护、航海运动4个方面,为学生们打开一扇认识海洋的大门。

(来源:中国海洋报)

涉海主题山东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

近日,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办的“面向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的海洋地质科学——年山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来自全国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00多名专家、青年学者和学员出席了开班仪式。据悉,本届研究生暑期学校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山东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后,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举办的一次大型暑期活动,旨在主动对接国家海洋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需求,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推进省内研究生培养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次培训为期5天,通过报告会、地质考察、参观、论坛等多种形式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

(来源:中国海洋报)

国际海洋动态

中国海军西安舰参加俄罗斯海军节庆典海上阅兵

7月28日,中国海军第三十二批护航编队西安舰在圣彼得堡喀琅施塔得附近海域参加俄罗斯海军节庆典海上阅兵。此次海上阅兵是俄罗斯海军节庆典活动的一部分,共有包括俄罗斯、中国、印度在内的4艘军舰和潜艇参加,俄方派出了驱逐舰、反潜舰、护卫舰、坦克登陆舰、基洛级潜艇等2艘作战舰艇及数十架各型飞机参阅。

(来源:新华网)

韩国发布首个海洋空间基本规划

近日,韩国海洋水产部发布了《海洋空间规划(~)》。该规划是根据韩国《海洋空间规划法》第5条制定的海洋空间相关最高级别规划,是韩国首个海洋空间规划,也是与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系统管理和政策有效推进相关的中长期规划。该规划在“相生与包容的海洋,经济与环境共存的海洋”蓝图下,制定了3大目标、5大推进战略、3个重点推进课题。

(来源:中国海洋报)

太平洋共同体与海委会签署协议以实施“海洋科学十年计划”

7月26日,太平洋共同体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签署协议,正式在南太平洋地区实施“联合国海洋科学十年(~)计划”。在联合国海洋科学十年南太平洋区域研讨会上,太平洋共同体表示,全球海洋与岛屿已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南太平洋地区作为“蓝色海洋大陆”,应当承担起保卫海洋的职责。联合国秘书长海洋问题特使表示,将协助南太平洋区域组织和域内国家开展海洋研究合作项目。

(来源:中国海洋报)

海洋快讯

7.20-7.26

海洋快讯

7.3-7.9

海洋快讯

7.6-7.2

海洋快讯

6.29-7.5

海洋快讯

6.22-6.28

海洋快讯

6.5-6.2

海洋快讯

6.8-6.4

海洋快讯

6.-6.7

海洋快讯

5.25-5.3

海洋快讯

5.8-5.24

编辑:史卓然、陈嘉楠、毛居东、刘才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yp/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