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一封纽约的来信

文:钟楼怪人

图:钟楼怪人的SonyA7+RicohGRII+iPhone7Plus+Snapseed

亲爱的:

飞机已经降落到了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我正在排队等待着通过边检。排队的人群很长,这是一段让你抓狂又无奈的时间,等过了这关,我将踏入美国国境,进入纽约城。

在飞机上的时间是最无聊的,Internet这时变得毫无用处,这也是最好的放自己放空的时间,所以看电影是打发这无聊时光的最好方法。这次看了两部电影,一部叫《纽约纽约》,讲述90年代初上海年轻人对于大洋彼岸这座城市的向往之情,显然和我这次行程不谋而合。而另一部,则是《北京遇见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依然与美国有关,虽然故事发生的地方不是纽约。我想这也许就是冥冥中的安排,让我鬼使神差的看了两部与美国有关的中国电影,让我对即将到来的纽约之行除了不安之外,也多了些许的期待。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站在纽约街头,这句出自经典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台词,始终在我脑海中环绕着。这里是纽约,是很多人心神向往的大都市,曼哈顿的高楼大厦,挑动着多少人的神经,将这里奉若神殿般,我此刻就站在这里。未来的一些日子,我将在这里穿行,留下自己的足迹,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

记得出门之前,你总跟我开玩笑说:“到了美国,头就朝下了,所以端盘子、倒水可拿好了,别撒了。”

的确,现在我和你相差了12个小时,对你来说,我现在就是一个昼伏夜出的动物,而这里的白天,却是你们的梦乡。想一想有时候也挺无聊的,总想将白天看到的有趣的事情分享给你们,发到朋友圈,刷了半天,无人互动,倍感失落,一想才发现这时正是你们的凌晨,时差,就这样有趣,又无情。所以,我将这次旅程称之为“孤独之旅”。

每次出行,我很少看攻略游记在之类的东西,我觉得这些被人的观点会毁了我对于即将到来的一切的认知,会降低我的好奇心。所以,每次我都喜欢背上相机,从酒店出发没有目的的沿着周围的街道向前走着,然后按动快门记录下我认为的那些有趣瞬间,就像意外邂逅一样,我没有可以讲给你的故事,你的人生需要你自己去参与。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喜欢从便利店或者超市作为了解这座城市的起点,一来可以买一些零食随身携带,二来买必要的饮水,毕竟对于一个“水桶”来说,充足的水是必要的。在酒店附近有一家超市,店面并不大,里面的商品并很齐全,矿泉水和零食完全可以满足我这几天的需要。与欧洲一样,纽约大部分超市都有依云矿泉水,5美元可以买到两瓶2.5升的瓶装水,自然是首选。

除了超市,纽约的小吃摊多的让我吃惊,几乎每个街口都会有,这应该也算是纽约独有的特色了。从早到晚,纽约的小吃摊供应着各种味美价廉的美食,如阿拉伯烤肉、墨西哥卷、牙买加烤肉之类,当然热狗之类地道的美国货也少不了。我住的酒店楼下小吃摊,贩卖着一种阿拉伯料理,鸡肉、牛肉或是羊肉配上红米饭,撒上特制的酱料,一份7美元。据说许多人到纽约都会慕名前来品尝,所以这里每天都会排着长长的队伍。我有几天的晚餐也是在这里解决的,对于一个亚洲人来说,这一大份食物的量已经足够我分吃两次了。所以,我也很感慨美国人民的大胃,能把这么一大份饭吃的干干净净。

纽约并没有那么“可怕”,相对于此前去的旧金山来说,我更喜欢这里。同行的小伙伴们一直争论着“纽约究竟像北京还是像上海”这样一个在我看来十分无聊透顶的问题。答案显然,纽约就是纽约,既不可能成为上海,也不可能成为北京。也许在上海人眼里,纽约更像上海,而在北京人眼里,纽约更像北京罢了。因为这些大城市之间的味道是相同的,摩天高楼、拥挤的地铁、满是车流的马路、快速的节奏都是类似的,除了语言、风俗和街道布局之外,你很难说出他们有什么不同。毕竟,我们已经习惯的东西,这里也很容易找到并且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

的确,从一个你熟悉的城市,到另一个你不熟悉的城市,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看着这个城市中忙碌的面孔们。虽然他们有着与你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信仰,而你要做的是看着他们生活,用心感悟他们的生活,用照片去记录下他们的生活,这些都会成为日后谈资的一部分。

在城市游走就是漫无目的的,看着眼前的建筑,看着眼前的人,看着这些建筑和人组成一幅幅和谐的画面,然后把它们忠实的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一切就是如此的简单。对于一个东方人而言,纽约的街道与我去过的欧洲城市有着极大的差别,这里你看不到巴洛克式的建筑,也看不到罗马或者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纽约曼哈顿的高楼大厦,才是这座城市的最独特的魅力和这座城市的性格。

纽约曼哈顿中心区的高楼大厦的确迷人,阳光从高楼大厦的错落缝隙之间,投射到地面上,看着行人头顶上洒满的金黄,给人一种特别的温暖。纽约的街道并不宽阔,穿行在这些林立的大厦之间,忽明忽暗,只有抬头仰望天空,才知道原来这里的蓝天和白云是如此的美丽。

记得年逝世的街拍摄影师BillCunningham,他用手中的相机和镜头记录了曼哈顿街头的时尚和人文变迁,这种最直白的影像成就了纽约过去五十年的视觉历史。而Cunningham标志的蓝外套和红色自行车,也成为了纽约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我喜欢找到对的人那种惊喜感,很多摄影师做不了我这活儿,是因为他们被截稿日逼着走。但我可以花上几天、几周、几年,等上一个惊喜。”

走在曼哈顿街头,这里的光影,这里的人群的确让我非常着迷,举起相机记录就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对此很痴迷,我曾经站在一个路口足足半个小时,就因为这里明暗对比的光线和穿梭不停的人流组成的画面,让我沉迷得不能自拔。

拍照就需要游走,看着地图的指示,穿过56街和第六大道的交互处,向左转后直行,到达第五大道......。纽约的街道都是数字式,让初来的人很不适应,我们可以给大街取名为长安街,也可以给小胡同取一个百花深处这样文艺的名字。而在纽约,除了春街、华尔街等少数的街道有自己的名称外,大多数街道的名字都是一个数字,这凸显了美国人的行事风格。听着向导们嘴里满是“48街、33街”,让我完全失去了本应有方向感。还好有谷歌地图相助,帮我度过这个找路的难关,这也是我逐步习惯适应纽约方式的开始。

记得某日,有朋友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dx/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