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听音悦从鲍勃middot迪伦的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踏平多少坷坎,才成就一名男子汉 跨越多少波澜,才是白鸽安息的沙滩飞过多少炮弹,才能再也不见硝烟朋友,你看答案,就在风中飘散 ——《答案在风中飘》 摇滚、民谣诗人鲍勃·迪伦诺奖背后的答案,也随他的歌曲,飘散在风中。 耳畔时光特别版 ▼ 诺奖背后的故事鲍勃·迪伦的音乐人生北京时间10月13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奖理由是: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1孤独、叛逆的少年 年5月24日,鲍勃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北方小镇希宾,曾是当时美国最富的镇之一。鲍勃一家是犹太人,他们家在当地还算是比较富裕的。镇上的工人们不喜欢这些富裕的犹太人,而对于鲍勃这些犹太孩子来说,这种歧视的最大后果就是孤独。 和学校里的穷孩子们玩不到一起去的鲍勃,往往放学后只能一个人在家对着窗外由于天气寒冷和过度开采的荒芜铁矿发呆,作白日梦。这种奇特的荒凉景象肯定在鲍勃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他在后来的创作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人世间的荒谬和无常。 年秋天,鲍勃看了一部名叫《无因叛逆》(RblWithoutACaus)的电影,演员詹姆斯·迪恩(JamsDan)在电影里成功地扮演了梳着背头的叛逆青年。自此鲍勃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样一种叛逆的感觉,去买黑皮夹克,紧身牛仔裤,甚至央求父亲买一台二手的哈雷摩托车。在外人看来此时鲍勃已与镇上的不良青年无异,但实际上鲍勃只是喜欢那种叛逆的感觉罢了。这种喜好伴随了他一生。 2刚刚出道 自50年代开始,摇滚乐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此时的鲍勃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和两个朋友组织了一支摇滚乐队,取名叫“金色和弦”(GoldnChords),鲍勃是乐队的主唱。虽然这个“金色和弦”在学校的音乐比赛里名落孙山,但我们不难看出,对摇滚的热爱一直都生长在鲍勃的身体里,从未离开。 考上了明尼苏达大学的鲍勃很快就厌倦了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开始频繁地出入酒吧区。而当时的美国大学生是不听摇滚乐的,热爱音乐的鲍勃很快就把手里的电吉他换成了一把钢丝弦的吉布森民谣吉他,并开始学唱美国民歌。 他一开始是从扒流行民歌组合“金斯敦三重唱”(KingstonTrio)的歌学起,很快就学唱更古老、也更正宗的老民歌。苦练一个学期以后的鲍勃觉得自己有点底气了,渐渐走上民歌咖啡馆的小型舞台表演。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鲍勃无意中读了一本小说名叫《奔向荣耀》,立刻疯狂地爱上了本书作者,美国最伟大的民歌手伍迪·格思里(WoodyGuthri)。这是格思里写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扛着一把吉他在美国各地流浪的经历。迪伦之所以喜欢格思里,是因为他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图名利,敢于追求自由的天性。 鲍勃的现场表演又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长着一副娃娃脸的孩子可以突然开始用一种只有历尽沧桑的流浪汉才具备的粗哑的嗓子唱起一首格思里的老歌,还会像老布鲁斯乐手一样吹上一段即兴的、具有浓郁的布鲁斯味道的口琴独奏。 年4月11日这天,迪伦第一次正式登上了民歌城的舞台,这一天也被公认为是迪伦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的纪念日。 3不断背叛的曲风 迪伦的第一张唱片基本上都是翻唱老民歌和布鲁斯,所以纽约的学究派民歌界把迪伦视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谁知他的第二张唱片便背叛了同伴,收录了大量自己的创作,其中就包括那首广为流传的《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inthWind)。第三张唱片《时代变了》(ThTimsThyAra-Changing)又进了一步,在这首同名歌曲中,迪伦以一个领导者的口气告诉听众,“时代变了,未来属于我们年轻人”。因为这两张唱片,左派民歌界又把迪伦收归旗下,还邀请他参加了年在华盛顿举行的民权运动大游行,并当场献歌。此时的迪伦,俨然是美国抗议民歌运动的领导者。 谁知好景不长,迪伦再一次背叛同伙,出版了第四张唱片《迪伦的另一面》,收录了他创作的一批反映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正式告别了抗议民歌王国。还没等大家明白过来,迪伦又迅速出版了第五张唱片《回到根源》,这次他居然又背叛了民歌,给吉他插上了电,开始唱起了摇滚乐! 这个转变实在是太大了,发生得也太快,美国民歌界完全不能适应,纷纷骂他是“民歌的叛徒”。其实大家都忘了,迪伦本来就是一个唱摇滚的“油脂仔”,唱民歌反而是在玩票。接下来的两张摇滚专辑《重返61号公路》和《美女如云》也都非常出色,在各种“史上最佳摇滚专辑”榜单上的名次都很靠前,卖得也很好。迪伦终于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明尼苏达大学肄业生变成了叱咤风云的摇滚歌星。 4重归民谣 就在此时,迪伦突然离开了纽约市,搬到了距离纽约两小时车程的乡间小镇伍德斯托克。伍德斯托克是一个艺术家聚居的村落,迪伦在这里过的可谓是休养生息的生活。 他当时的经纪人艾伯特·格罗斯曼,是第一个把歌手当做“艺术家”(Artist),把他们的演出叫做“音乐会”(Concrt)的经纪人,他真心地认为这些民歌手们都是和古典音乐艺术家平起平坐的人。正因为如此,格罗斯曼非常尊重这些民歌手,很少干涉他们在艺术上的选择。也正因如此,迪伦的个性才被更好地保留下来。 年,迪伦在伍德斯托克的树林里骑摩托车意外受伤,格罗斯曼借故把所有前来采访的记者挡在了门外,从此迪伦便从大众的视线中消失了。 躲开外界的纷扰繁杂,在养伤的时期,迪伦戒了毒,安心在家当一个模范丈夫,陪伴妻子,还读了很多书,尤其是《圣经》,这其实为他后来的又一大转变做了心灵上的铺垫,这种远离喧嚣的宁和让迪伦重新回归民谣创作,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 在伍德斯托克居住期间他出版了两张乡谣专辑,其风格和当时热门的迷幻摇滚乐完全脱节。当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疲惫的美国年轻人终于意识到火红的60年代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他们重新拥抱温情的民歌,反映爱情和亲情的乡谣取代了摇滚乐,登上了流行歌曲排行榜。 在伍德斯托克住了5年以后,迪伦收获了3个孩子,然后像大部分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一样移居洛杉矶,在而立之年告别这个喧闹的世界,提前过起了退休生活,一头扎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迪伦也许不需要诺奖,但诺奖需要他-- 迪伦的音乐人生精彩而传奇,他的音乐风格突变而无常,这仿佛并没有与文学有任何关系,但21岁写下《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inthWind),从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鲍勃·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产生的影响已超过50年。 音乐与诗是相通的,更何况一个喜欢写诗和摇滚的迪伦。年,当美国诗人金斯堡从印度回纽约,一位诗人给他放迪伦的《暴雨将至》(Tmpst)。金斯堡听后掩面痛哭:“一个在路上的颓废时代结束了,年轻的一代看到了亮光和生命的激情”。 正如大部分评论所说,迪伦也许不需要诺奖,但诺奖需要他。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音乐人或许外人看来有些荒谬,但却在有意无意中拓宽了所谓文学的概念,不仅仅是主流文学,音乐,也是可以是一种文学艺术,尤其是如今并不十分和谐的世界环境,诺奖这一举措带来不同艺术领域上的包容,或多或少会给世界带来一点点的启发,不可否定的是,迪伦曾用音乐,赋予了一个时代特别的意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ly/7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蒙特利尔南岸最有经济活力的城市Saint
- 下一篇文章: 这对裸辞情侣用白菜价买了座城堡,真的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