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博消息,10月13日早7时左右,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和家属处理相关事宜。这也证实了此前“网传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上吊自杀”的消息。(视频:腾讯视频)原微博:接下来是网友评论:(图源:微博)看到这里悲痛万分:悲剧事件频发谁来关心研究生压力?近年来,有关博士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或者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科研人的压力有多大?在机器之心的一项调研里,67%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Nature曾发过一篇文表明,比利时Flanders的一些PhD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在这种强压下,有时候你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坚持。有人说“主动降低期望值就好啦”,“学会破罐子破摔”。但这说说容易,身体力行又何其难啊。其实也没有办法给出什么科研上的指导,就说几个调节心态的方法吧。第一,学会区分“不开心”和“抑郁”。不开心只是暂时的,但抑郁会影响生活。我当辅导员的时候考过心理咨询师证,做题时判断人心理问题的一条标准大概是,有没有影响到你的食欲、睡眠。如果一个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就是心理问题在敲响警钟了。学校里一般都有心理咨询中心,医院。抑郁是一个可被治愈的疾病。第二,学会倾诉,让情绪有个出口。可以是家人,可以是对象,可以是同学,甚至可以是导师。像我读博焦虑的时候,我们一堆博士一起聊聊天诉诉苦,发现大家都焦虑,自己就会快乐一些……比如今天我告诉你,中国的博士延毕率是65%,是不是觉得自己现在也还不错?第三,当你卡在科研问题的细节上时,不妨与导师和师兄师姐交流一些更宏观的问题。比如你未来究竟想干什么,你想不想走学术道路,导师对你的期待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有助于你认清自己。第四,在科研之外找到一件调剂的事。可以是健身、运动、跳舞、乐器,加入某个社团,写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sb/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