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山middot铁匠张塆记
莲山村因莲山而名,莲山则因山形似莲花状而得名。于是这个村落又有莲山河相绕、莲山桥相连,莲山命名的事物一以贯之。沿武荆连接线南行,过南环线往前走,左侧绿色的围墙拉得很长很长,内面便是汉口学院项目区。向南、向南再走几分钟,足可见大片的对节白蜡园林和盆景,这里就是百度上搜寻到的铁匠张塆。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好记,也好理解,不过是以张姓为主、曾经出很多铁匠的地方。其实,这个塆子似虎头形状,因此以前叫虎头塆,据说是塆名虎而生患,凶险颇多,村里人想找个什么东西压一压。后有很多人学打铁为生,出了不少铁匠,塆子里炉火旺旺,铁锤叮当,似乎安宁许多。人们便认为铁火压住了虎头,才可消灾避难,大家开始习惯叫铁匠张塆了,久而久之,虎头塆只有年长的人才会提起,百度定位也只有现在这个名字。 铁匠张塆门前是两座敞开的园子,一座是市树对节白蜡园,这种稀有的精灵,高高低低立在那里,呼吸着、生长着,弯弯曲曲形成各种各样的体型,正面看侧面看,单个看多个看,她们一动不动却又生机勃勃,怎么看都是一道景。园内还有一个馆,虽不大,却藏品颇丰。许许多多的根雕摆在那,不用排列也搏引眼球。一件件光亮如镜,一件件形态各异、玲珑剔透,雕龙画凤栩栩如生;雏鹰展翅活灵活现,不太规整的茶几条凳显得很特别,扎实的用品更是艺术品,好看又耐用。出馆几十米,行步道、跨溪沟,又进了另一个园子盆景园。远看,一钵钵、一排排,整整齐齐,干枯又单调。走近她,才发现个个被修剪打理得有品相有涵养,有的身材矮小,站在小盆里黄土中,如小家碧玉般精神又有几分羞答;有的长在船形的大盆中,在山体、亭阁的背景下错落有致,如大家闺秀般彬彬有礼。两座园子相依相偎,高大与小微成趣,野生与盆养共存,把张塆的门脸装扮得大气、稳重而生动,召来自然的风、自然的光、自然的气,合成自然的植物王国。 出了园子又进了一个大场子,相比刚才的宁静,这里动感闹腾多了,体验了才觉是个乐园。穿密林,找找迷路的感觉;入针雕,秀秀身材的倩影。也许这不够刺激过瘾,那就去攀爬、去晃荡、去旋转,去和孩子们一起耍,找回童趣。登上粉红色的瞭望台,整个张塆看个真真切切,前面的大片花草与阳光映衬,与新刷的冒着热气的油路相连,又成了景致。台下的用红叶石楠围成的迷宫,分分合合中是几个偌大的同心圆,和谐而静好。 铁匠张塆这个名字有点俗气,翻开它却更像一本厚厚的书,清香四溢,意味深长。一尊像,一广场,一长廊,一拱桥,一水塘,一琴台,还有那粗壮的千年古柏,带你走入又一个世界。乐声回响、书声朗朗,清波荡漾、小鸟欢唱,向你讲述古老的故事。明臣王桥官拜布政使,一门七进士,满门忠烈。其子王宗茂斗严嵩、弹奸臣,蒙冤屈,魂归祭奠洼。叔父王格四十多岁辞官回乡,著书兴学,寿至九十四。 张塆的书香味不止于明朝,早已飘向了现代。老支书门前的三株大中小对节树,挺拔而壮实,像极了他的三个儿子,常有人出高价买走,他就是舍不得。民间有种说法,房前屋后年长的树是不能随便移走的,是福荫、是风水,是人的化身,移走了就不灵了。支书告诉我们,大号的是博士儿子,中号的是硕士儿子,小号的是学士儿子,听了真是那么回事。人们心生羡慕,将三棵树取了个雅名:三士林,佐证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据考,武汉十二中前身在京山办过学,华师在京山办过分院,汉口学院如今又在此设校区,其中的渊源关联可想而知了。书香莲山、汉口情缘,不仅是缘,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 莲山与汉口结缘,不能不说知青的故事。当年,主席一声号召,四十三名知青扎根在此,接受农民再教育,广阔天地显作为。他们流过汗流过泪,在这片厚土沃土里耕耘刨食,挥洒着火红的青春岁月。红旗招展的大队部,高音喇叭鸣响的老土屋,锤炼过的匠铺,取水的老井,开垦的菜地,还有一起烧过的炭窑,将尘封的记忆打开,呼唤当年的身影回乡寻根思源。 走在学院路、翰林路上,回望那广场、那些树、那片林,那汪水,还有那土墙,那几栋梅苑兰苑竹苑民宿,感到自己穿越了一回。这个铁匠张塆不像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更像是一个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找到想要的东西的地方。可静可动亦可闹,飘满了书香又裹满了烟火味,她与自然气息相通,与现代时尚相融,这里会成为火得一塌糊涂的网红打卡地吗?看这气场,很有可能! 寒潮余威未消,早晚冷得不想出门。待午后阳光透射,气温回暖,流连于张塆,不舍这里的景物。那就与同伴一起拿起话筒,面向水塘大声呼喊吧,哟嗬嗬,哟喂喂,泉从莲花浮船中向空中喷涌飞溅,声越高,水花越高,在太阳光的反射下,呈现一条彩虹,依偎在飞泉的身旁。透过绚丽的虹,我们看见莲山的明天、京山的未来,一如今日般光鲜夺目!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塆有缘人 编辑:王雨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sb/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