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
*读书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逆光美行社线上读书活动 第期 文海樱海报 婷三岁图 妖言 编辑 妖言 书《敬畏生命》作者 张晓风分享 海樱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 各位逆光美型社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海樱。 今天晚上将由我来分享逆光群的第本书,我今天要分享的书来自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张晓风经典散文集(青少版),这本书其实是我买给我女儿的书。张晓风一直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女作家,我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会读到她的一些散文。这本青少年版当我翻开看的时候,已经欲罢不能了,里边细腻的文字一次次的触动到了我,所以我决定今天就来分享这本《敬畏生命》。 在分享之前要特别谢谢小婷子的精美读书海报,特别选用了这本书之中的一首歌词来应景小婷子别具创意的海报设计: 凡有翅的让它能飞 凡有鳍的让它能游 凡有脚的让它行走 凡有气息的让它呼吸 凡有生命的让它自由 首先我们拿到一本书,先看一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这本书的封面是选用了著名的设计美学专家林田的书画。淡淡的紫色,有云彩,有屋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已经感到了一种淡淡的温暖的浪漫色彩。 封面上的文字也很触动人心:“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另外,这本书对张晓风写作六十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是:“一支亦秀亦豪的健笔,游刃于温暖的字里行间。”打开书本的第一页,你会看到这么一句话:“每一份获得都是足以令人欣喜的意外。”的确,在翻书过程中会发现书里面文字的缝隙里有着无限的美好。书内有当红画家黄蕾蕾手绘的一些插图,在插图下面,有诗一般的文字,真是每一张图每一篇文字都是令人欣喜的意外。“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季,字字若璎珞敲冰。”这就是作者张晓风女士。 这本书共有五章,接下来我特别摘录了五章中自己喜欢的四篇散文来分享: 愿鸢飞,愿鱼跃, 愿肺叶能呼吸一口干净空气, 愿人和人之间祥和无争, 让一切失去的重新回来, 让生命遂成其为生命应有的尊严。 《念你们的名字》——寄阳明医学院大一新生孩子们,这是八月初的一个早晨,美国南部的阳光和煦而透明,流溢着一种让久经忧患的人鼻酸的、古老而宁静的幸福。助教把期待已久的发榜名单寄来给我,一百二十个动人的名字,我逐一地念着,忍不住覆手在你们的名字上,为你们祈祷。在你们未来七年漫长的医学教育中,我只教授你们八个学分的国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们如何做一个人,以及如何做一个中国人。我愿意再说一次,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是一两个最美丽、最醇厚的字眼——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林逸文”“唐高骏”“周建圣”“陈震寰”,你们的父母多么期望你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黄自强”“林敬德”“蔡笃义”,多少伟大的企盼在你们身上。“张鸿仁”“黄仁辉”“高泽仁”“陈宗仁”“叶宏仁”“洪仁政”,说明儒家传统对仁德的向往。“邵国宁”“王为邦”“李建忠”“陈泽浩”“江建中”,显然你们的父母把你们奉献给苦难的中国。“陈怡苍”“蔡宗哲”“王世尧”“吴景农”“陆恺”,蕴涵着一个个古老圆融的理想。我常惊讶,为什么世人不能虔诚地细细体味另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我们不懂得恭敬地省察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或雅或俗,都自有它的意义和爱心倾注。如果我们能用细腻的领悟力去叫别人的名字,我们便能更好地互敬互爱,这世界也可以因此而更美好。这些日子以来,也许你们的名字已成为桑梓邻里间一个幸运的符号,许多名望和财富的预期已模模糊糊和你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许多人用钦慕的眼光望着你们,一方无形的匾已悬在你们的眉际。有一天,医生会成为你们的第二个名字。但是,孩子们,什么是医生呢?一件比常人所穿更白的衣服?一笔更有保障的收入?一个响亮而荣耀的名字?孩子们,在你们不必讳言的快乐里,抬眼望望你们未来的路吧。什么是医生呢?孩子们,当一个生命在温湿柔韧的子宫中悄然成形时,你,是第一个宣布这神圣事实的人。当那蛮横的小东西在尝试转动时,你是第一个窥得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心跳的人。当他陡然冲入这世界,是你的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辛苦地拉动一个初生儿的船纤,让他开始自己的初航。当小孩半夜发烧时,你是那些母亲理直气壮打电话的对象。一个外科医生常像周公旦一样,是一个在简单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进急救室的人。有时候,也许你只需为病人擦一点红药水,开几粒阿司匹林;也有时候,你必须为病人切开肌肤,拉开肋骨,拨开肺叶,将手术刀伸入一颗深藏在胸腔中的鲜红心脏;有的时候,你甚至必须忍受眼看血癌吞噬一个稚嫩无辜的孩童而束手无策的裂心之痛!一个出名的学者来见你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脾气暴烈的牙痛病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见你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气结的哮喘病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来见你的时候,也许什么都不是,他只剩下一口气,拖着一个中风后瘫痪的身体;挂号室里美丽的女明星,或者只是一个长期失眠、神经衰弱、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你陪同病人走过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刻,你倾听垂死者的最后一声呼吸,探察他的最后一次心跳。你开列出生证明书,你在死亡证明书上签字,你的脸写在婴儿初闪的瞳仁中,也写在垂死者最后的凝望里。你陪同人类走过生老病死,你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啊!一个真正的医生怎能不是一个圣者?事实上,成为一个医者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你需要学多少东西才能使自己免于无知,你要保持怎样的荣誉心才能使自己免于无形,你要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之后,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无情!在成为一个医者之前,第一个需要被医治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在一切的给予之前,让我们先拥有。孩子们,我愿意把那则古老的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再说一遍。神话是无稽的,但令人动容的是一个行医者的投入精神,以及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的同情心。身为一个现代的医生,当然不必一天中毒七十余次,但贴近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忧伤,以一个单纯的“人”的身份,怀着恻隐之心探看另一个身罹疾病的“人”,仍是可贵的。记得那个“悬壶济世”的故事吗?“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那老人的药事实上应该解释成他自己。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住医药是有时而穷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古老的医术中不可或缺的是“探脉”,我深信那样简单的动作里蕴藏着一些神秘的象征意义。你们能否想象一个医生用敏感的指尖去探触另一个人脉搏的神圣画面?因此,孩子们,让我们怵然自惕,让我们清醒地推开别人加给我们的金冠,而选择长程的劳瘁。诚如耶稣基督所说:“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真正伟人的双手并不浸在甜美的花汁中,而常忙于处理一片恶臭的脓血;真正伟人的双目并不凝望最挺拔的高峰,他们常俯下身来察看一个卑微的贫民的病容。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我曾认识一个年轻人,多年后我在纽约遇见他。他开过计程车,做过跑堂,尝试过各式各样的谋生手段,但他仍在认真地念社会学,而且还在办杂志。一别数年,恍如隔世,但最令我感到安慰的是,当我们一起走过曼哈顿的时候,他无愧地说:“我还保持着当年那一点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好奇,对人的执著。”其实,不管我们研究什么,可贵的仍是对人的诚意。我们可以用赞叹的手臂拥抱一千条银河,但当那灿烂的光流贴近我们的前胸,其中最动人的音乐仍是雄浑、坚实的人类的心跳!孩子们,尽管人类制造了许多邪恶,但人体还是天真的、可尊敬的、奥妙的神迹。生命是壮丽的、强悍的,一个医生不是生命的创造者,他只是协助生命神迹保持其本来秩序的人。孩子们,请记住,你们每一天所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是人的眼泪,人的微笑,人的故事!窗外是软碧的草茵,孩子们,你们的名字浮在我心中,我浮在四壁书香里,书浮在暗红色的古老图书馆里,图书馆浮在无际的紫色花浪间,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客中的岁月看尽异国的异景,我所缅怀的仍是台北三月的杜鹃。孩子们,我们不曾有一个古老而幽美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等待你们的足迹让它变得美丽。孩子们,我祈求全能者以广大的天心包覆你们,让你们懂得用爱心去托住别人;祈求造物主给你们内在的丰富,让你们懂得如何去分给别人。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我愿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念你们的名字,在乡心隐动的清晨。我知道有一天将有别人念你们的名字,在一片黄沙飞扬的乡村小路上,或者在曲折迂回的荒山野岭间,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默念你们的名字。珍重等待 却是我们最后的权利。 使心情为之美丽, 使目光为之腾烈的, 其实,只是等待啊! 幸运的是,我看到了一张可信赖的脸。 人活着,总会碰到人, 碰到人,就可能受骗。 但只要让我看到一双诚恳无欺的眼睛, 我就可以甘心受人千次诳欺。 《放尔千山万水身》从书桌前,我抬起头来,天际红霞涌现,盛夏的黎明是如此干净剔透。我平时很少早起,一时之间,不免为这样的美丽镇住了。其实,今天我也没有早起,而是晚睡,我整夜没睡,我要出岛了,我要出岛去观光了!这一年,是一九八一年,啊,如果岁月也有容颜,我愿编荷花为冠冕,戴在那一年的眉额之上,那是多么光华四射的日子啊!岛,我不是没有出过,我已去过日本、马来西亚、美国和欧洲等,但都是去演讲。而像我这种“愣子性格”,答应演讲就真的去演讲,顺便看一眼明山秀水也是有的,但叫我虚晃一招,假演讲之名去流连游玩,我觉得不算好汉行径。后来在一九八三年,我赴香港教书时,因为拥有一张香港居民证,可以十分方便去大陆,但我不去。学校给客座教授住的宿舍便在沙田第一城,小区里有巴士直达罗福,我眼巴巴地望着站牌,却仍然咬牙不去。我知道,如果自己能趁别人去不成的时候先去,然后把所见所闻大书特书,当然可以取宠一时,但这种事胜之不武,我也不想要。这天早晨,是我第一次到南亚次大陆观光。至于彻夜未眠,倒不是因为兴奋,而是因为赶着在行前把编撰的一本书的稿子交出来。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印度和尼泊尔,啊!唐三藏的旅程,孙悟空的旅程,我们也要去走它一圈!不为取经,只为玩!可怜故事里的唐三藏一路行行躲躲,唯恐有妖怪来吃他的肉。可怜孙悟空一路打妖怪打得手都长茧了吧!而我们一行却谈笑把盏,驾云直达,何等惬意。由于这趟旅程,我交到了知己好友。由于这趟旅程,我体会了古国的华艳富丽和肮脏赤贫,至美难踪和丑恶污烂。恒河之畔,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架火焚烧死尸,浓浊的黑烟中,我惊愕地想起少年时代才会穷思不舍的生命和死亡的谜题。在璀璨如用月光为建材而砌成的泰姬玛哈陵前,望着身披玉色缥纱的印度姝女,不禁要问爱情是什么?美丽是什么?死别是什么?权力又是什么?好的旅游,不仅带人去远方,而是带人回到最深层的内心世界。二十年过去了,这段时间,我又去过许多地方,像新西兰,像澳洲,像蒙古,像巴厘岛...但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旅行中的哪个部分,我会说,我喜欢回程时飞机轮胎安然在跑道上着陆的那一刹。那么笃定的归来的感觉。终于,回到自家的土地上来了,这地球的象限中我最最钟爱最最依恋的坐标点。唐代有个姓吉的诗人曾写过一句诗:“放尔千山万水身意思是说,放纵你那原来属于千山万水的生命而重回到千山万水中去吧!有趣的是,这首诗其实是首放生的诗,诗人放了一只猿猴,叫它回归千山万水去。我虽然不是猿猴,但我极喜欢这首诗,仿佛它是为我写的。人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只亟待放生的生物,旅行,至少提供了片面的放生。大约,在我们灵魂深处都残存着千年万年的记忆,对深山大泽和朝烟夕岚的记忆,需要我们行遍天涯去将之一一掇拾回来--因此,能出去走走是多么好的事啊!是的,放尔千山万水身吧!春天不曾匿迹, 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 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珲茂的春, 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敬畏生命》那是一个夏天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必然有风像旧戏中的流云彩带,圆转柔和地圈住一千一百万万平方公里的海棠残叶。必然有风像歌,像笛,一夜之间散便洛城。《口香糖、梨、便当》有人问我吃不吃口香糖?我回答说:“不吃,那东西太像人生,我把它划为‘悲惨食物’。”对方被我吓了一跳,不过小小一块糖,哪用得上那么沉重的形容词?但我是认真的,人人都有怪癖,不肯吃口香糖大概还不算严重的。我对口香糖的味道并没有意见,我甚至也可以容得下美国孩子边嚼口香糖边打棒球的吊儿郎当相。我不能忍受的是:它始于清甜芳香,却竟而愈嚼愈像白蜡,终而必须吐之弃之,成为废物。还有什么比嚼口香糖更像人生呢?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一切最好的全在童年时期过完了,花瓣似的肌肤,星月般的眼眸,记忆力则如烙铁之印,清晰永志。至于一个小孩晨起推门跑出去的脚步声,是那么细碎轻扬,仿佛可以直奔月球然后折返回来。然而当岁月走过,剩下的是菡萏香销之余的残梗,是玉柱倾圮之后的废墟。啊!鸡皮鹤发耳聋齿落之际,难道不像嚼余的糖胶吗?连成为垃圾都属于不受欢迎的垃圾。口香糖是众糖之中最悲哀的糖。它的情节总是急转直下,陡降深渊。水果中也有种水果特别引我伤感,那是梨。梨如果削了皮,顺着吃水果的自然方式去吃,则第一口咬下去的外层的肉脆嫩沁甜,令人怡悦。只是越吃到靠中心的部分越酸涩粗糙,不堪入口。吃梨于我永远是一则难题,太早放弃,则浪费食物,对不起世上饥民。勉强下咽则对不起自己的味觉。不过,还好,梨子是上帝造的,不像口香糖是美国人造的。梨子心再难吃也有个限度,不像口香糖残胶,咽下去是会出事的。我终于想好了一种吃梨的好方法:我把梨皮削好,从外围转圈切下梨块,及至切下三分之二的梨肉,我便开始吃梨心,梨心吃完之后才回过头去吃梨子外围的肉。这种“倒吃”的方法其实也不奇特,民间本来就有“倒吃甘蔗”的谚语。我每次用此法吃梨都享受一番“渐入佳境”的喜悦。想起当年小学和中学时代,同学之间无形中有一种“吃便当文化”,那时代物质供应不甚丰裕,便当里的菜也就很有限(而由于我和我的同学全是女孩子,女孩子在某些家庭中,其便当内容又比男孩为差),但怎么吃这种便当?说来也有一些大家不约而同的守则:那便是先努力吃白饭,把便当中的精华(例如说,半粒卤蛋,或一块油豆腐)留待最后,每当大家功德圆满,吃完了米饭,要享受那丰富的“味觉巅峰”,心里是多么快乐呀!那“最后美味”的一小口,是整个午餐时间的大高潮。尽管只是一个填饱的便当,尽管菜式不丰美不精致,那最后一口的情节安排竟然很像中国古典戏剧“苦尽甘来”的结局。我们吃那一口的时候多半带着欢呼胜利的心情,那是整个上半天最快乐的一刹。人生能否避免“口香糖模式”、“梨子模式”,而成为我小时候的那种渐入佳境的“便当模式”?我深感困惑。在读完张晓风的这本《敬畏生命》同时,也想到了陈文茜女士写狗的一篇散文《遇见短尾白》和达·芬奇的《万物皆由自然供养》,特别欣赏这些文人,他们都很巧妙地借用自然界的生物婉转地表达了个人的思绪及当下的心灵波动所产生的强大的感染力。在读的过程中也不得不佩服作者们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辽阔的思维空间。有温暖、有感悟、有感恩、有感叹、有释然,让身为“人”的我们更加品味和思悟了生命的伟大和内涵。每一种生命都独一无二,值得被尊重和学习,就像天上一颗微不足道的星星,可以微弱,但要有光。逆光行走,向美而生 Gotogether, Bettertogether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sb/9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莲山middot铁匠张塆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