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带你看展览在世界地球日开幕的时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展览开幕新闻发布会现场 从左至右: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戴志康、张雷、李龙雨图片由上海种子提供 如果你还对藤本壮介在沪创作的“远景之丘”记忆犹新,那么,是时候告诉你,推动该项目的“上海种子”已进入关键时刻。4月22日,“上海种子”第二阶段主题展览“时间的种子”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展览由李龙雨与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联合策划,试图通过融合艺术、文学(科幻)、科技、社会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医学等,更多维度地理解当下紧迫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探索一种可持续的解决之道。 一直以“跨学科”为宗旨的“上海种子”,最终选择在世界地球日启动主题展,它是否能突破传统以当代艺术为核心的展览话语权?是否做到从各个层面解释我们对世界的疑问?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从“跨界”和“研究员”本身说起。这是“上海种子”在筹备之初就已设立的想法。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展览开幕新闻发布会现场 从左至右: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戴志康、张雷、李龙雨 李龙雨在上任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时,就曾向雅昌艺术网表示:“上海项目”(后更名“上海种子”)将别于以往的双年展,让更多学科容纳进来;另外,展览不设策展人和艺术家,而统一称研究员。他进一步解释这么做的原因:“很多人抱怨当代艺术看不懂,我们希望突破这一壁垒,让更多人走进来。另外,我个人并不喜欢‘策展人’的称谓,因为他/她或多或少有‘挑选’艺术家的职能,这过程中会涉及等级的划分。所以我喜欢和‘研究者’一起工作。” 经过数月准备,5位根基研究员、40多位(组)个体研究员构成了展览规模,作品涉及绘画、装置、影像、互动项目、研究成果、行为、表演等不同门类。上述作品呈现在两层空间里。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展览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中庭现场图,.图片由上海种子提供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展览文献库现场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展览现场 喻红《百尺竿头》,年,布面丙烯 ×厘米(三联,每幅×厘米) 作品提供:长征空间。 一层展厅中的主厅“镜面式”地投射了所有展出的作品,观众可自行选择观展路线,颇有“稍不留意就错过一段历史”的感受:最早始于年的“原子科学家公报”的《末日时钟》可能就在你的脚边;蔡国强尺幅不大的新作《白色海啸》就在另一侧的展墙上;利亚姆·吉利克的那辆黑色轿车(《一项建设(前传)》)倒是很显眼,但要知道,无论它以何种形式表演、展示,吉利克的这项出版计划仍未实现;当然,无论你走到何处,小野洋子的《我们都是水》会始终环绕在你耳边…… ▲林璎,“什么正在消逝?空房间”,9年,多 媒体装置(视频、声音、玻璃),尺寸可变。 由什么正在消逝?基金会允惠。 ▲邱志杰,“想象地理学”,年 微喷打印,×厘米 ▲《时间的种子》,由桑迪·麦克劳德导演的纪录片 年,纪录片,77分钟 ▲aaajiao,“身影”,年,双屏录像,4分59秒与8分27秒 进入一层其他区域后,观众的视觉、味觉、听觉会逐渐被打开。迪勒·斯科菲迪奥+兰弗洛设计事务所带来的《出口》(巴黎卡地亚艺术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接近度的全景式荧幕上还原了人口迁徙(移民)、气候变迁等发生在地球村的一系列“运动”,不仅囊括了不同领域的专业数据,呈现清晰的逻辑和表述能力,在视觉体验上不输电影大片。古斯塔夫·梅茨戈尔“极限碰触”系列从一次实验室的实验出发,以艺术的方式回应宇宙中理性但又神秘的规则。观众可以看到水流的变化,并且听到软管激烈碰撞的声音。林璎作品《什么正在消逝?空房间》让都市人远离尘嚣:一旦踏入黑色空间,已能倾听到自然的声音,而通过一块特制的玻璃板,那些有些模糊的画面骤然清晰,动物爬行,花开花落已在你的手中。 此次展览中,根基研究员以其团队项目在2楼得以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展览只呈现其项目的一部分——或某个阶段,或是一个成果展示。要了解根基研究员团队的项目,需要横向展开追踪。比如,观众可以在人类学家、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展厅里观看相关视频和文字资料,但他本人将于5月4日-7日,与本地学者展开“如何重新审视‘现代性’”的问题。邱黯雄的项目《未来线路》将在近期正式落地,他将在一辆公交车上实现一场“上海之旅”。另外,表演艺术家奥托邦戈·恩坎加小组的《土地对话》、以及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张海濛团队开发的线上游戏《玩出未来》已于去年呈现,因此,此次展览呈现的项目成果。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 杜韵的演出图片由上海种子提供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 杨福东呈现小野洋子作品“献给上海的铃声”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冰冻之歌》 ▲“上海种子”第二章“时间的种子”开幕表演“糖伞” 与静态的展示相呼应的是,“时间的种子”容纳了不少表演作品:杨福东走出幕后,呈现小野洋子作品“献给上海的铃声”;新晋普利策音乐奖得主——上海女孩杜韵与爵士钢琴家黄健怡、浦东本地社区沪剧演员开展合作,结合香港建筑师ThomasTsang的投影符号图,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盛宴;挪威北极剧院、易卜生国际、挪威能见度零米舞团联合打造的《冰冻之歌》舞蹈节选在开幕式首演;研究员王旭带来“糖伞”行为表演…… 对于此次展览顺利落实,李龙雨表示:“从去年九月开始,我们先成立远景之丘,这样在原有美术馆之外多出一个可使用的物理空间;今年,‘上海种子’第二阶段的展览将视角转移到美术馆本身,我们试图让不同学科和领域研究者参与进来,从不同的维度和议题上展开讨论。希望能带来新的方向。” 下面,雅昌艺术网甄选了部分重点作品,来看看展览的多重维度。 先来认识一下5位“根基研究员”和他们的作品或项目 ▲去年九月,奥托邦戈·恩坎加团队的《土地对话》是第一个在“上海种子”中实现的项目。 根基研究员:奥托邦戈·恩坎加 研究员:阿迪布·达达、海伦娜?拉莫斯、彼得·韦布 尼日利亚表演艺术家奥托邦戈·恩坎加是第一个在“远景之丘”实现项目的艺术家。去年9月,她的团队带来其代表作《土地对话》。实现作品前,恩坎加和其团队走访了上海的老社区、植物园、中医学校和市郊农场等场所。表演现场,三张木制桌子上放置着来自本地的日常物件,观者可通过看、听、闻、尝来感知上海这座城市。虽然恩坎加并未亲自参与表演,但她所为白癜风患者健康保驾护航广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ly/723.html
- 上一篇文章: 谈资上海虹口楼板价要破10万平了,真
- 下一篇文章: 独家奶粉新政下,羊奶粉的发展潜力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