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0/5858839.html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的优异表现。--------获奖理由

全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卡尔·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施皮特勒是瑞典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早年在苏黎世大学学习法律,而后到海德堡、巴塞尔研究神学,回国后担任教师工作。

任教期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神话史诗《普罗米修斯与厄庇米修斯》。

这部作品以普罗米修斯为原型,但是删减了他为人类盗天火、在高加索受罚、以及被秃鹰啄食五脏等种种情节,而是通过描写他在背叛天神意志而为人类造福后承受的种种磨难以及对抗这些磨难等情节,来歌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和正义献身的崇高精神。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古典的语言和象征性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以讽刺的方式表达出来,但由于某些思想过于隐晦和深刻而致使这部作品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作者晚年将这部作品进行改写,并更名为《受难者普罗米修斯》。

施皮特勒经历了当时那个年代艺术的颓废和人道主义的丧失,因此他期待通过更新和发扬古希腊文化来对人民进行唤醒;

同时,他在艺术形式上,受到雨果和瓦格纳等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

此外,他还受叔本华和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否定现实社会,沉浸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之中。

由此,他往往将其对现实社会和人民不满的思想与《圣经》故事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相融合来创作新的神话和史诗。

施皮特勒于年开始着手创作《奥林匹亚的春天》,通过13年的创作和修改,这部共五部的长达行的史诗作品终于在年出版。

施皮特勒的诗歌还有《彩蝶翩遍》、《叙述曲》、《时钟之歌》等,尽管这些诗歌多因其思想深刻晦涩又不媚时俗而不被广大读者接受,甚至他的第一部神话史诗《普罗米修斯与厄庇米修斯》是他自费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这些诗歌也成为他文学成就的主要体现。

另外,除了偏神话史诗的作品,施皮特勒也创作了许多直接反映客观社会问题的小说,这些小说的题材多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例如《康拉德中尉》、《梦中佳人──伊玛果》和自传体小说《我的早年经历》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他曾作了题为《我们瑞士的立场》的讲话,呼吁瑞士内部需要团结,并确定瑞士保持中立立场的主张,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当时的瑞士分为德语区和法语区,因此在世界战事面前各自有各自的立场,而施皮特勒提出“所有在国界以外居住的人都是我们的邻居,甚至是可亲可爱的邻居;国界以内的人,与我们的关系却更近一层,他们是我们的兄弟。邻居与兄弟的差别很大。再要好的邻居,也有可能用大炮向我们开火;而兄弟,在战争中则与我们站在同一边。”

《奥林匹亚的春天》一共五部33章,其中第一部《升天》描写了众神从阴间到天国途中的见闻及遭遇;

第二部《新娘赫拉》讲述了众男神争夺王位和众女神的鼓励帮助;

第三部《高潮》展现了在宙斯登上王位后对众神的管理,以及众神在周游人间时各自不同的遭遇;

第四部《高潮的结束》描述了阿佛洛狄忒在人间的嬉闹和恶作剧,以及在宙斯沉迷于男欢女爱后,“阿南柯”给宙斯制造的与赫拉夫妻失和的障碍;

第五部《宙斯》如名字一样,主要描写了宙斯治国情况,最终统治与春天从奥林匹亚蔓延到了人间。

在《新娘赫拉》这一部分,原本是阿波罗赢得了每一个回合的竞赛,然而命运却安排宙斯成为国王,相比之下,命运的力量是更加强大的,另外宙斯为了王位与“阿南柯”的女儿高尔戈达成做终生爱仆的交易,最终宙斯成为了国王。

而面对不公,阿波罗却和宙斯达成“一个人统治世界,一个人美化世界”的契约,可见作者反对战争而向往和平的观点,而这一观点也贯穿了整部作品,众神的理想都是简单的天下太平。

另外,作者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科技的蔑视。

在第三部中,阿波罗通过英勇的斗争战胜了滥用科技器械的小人们的暗算,说明科技如果被用于邪恶的目的,也将被正义打倒,也许作者当时已经预感了世界的搅乱和不安,战争依然迫在眉睫,暗指科技器械作为军事武器被用作侵略和战争将会以失败告终。

《奥林匹亚的春天》是瑞士第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也是施皮特勒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叙述了阿南柯作为奥斯匹林众神的命运决定者,安排在克隆纽斯政权被推翻后,被幽禁在地狱里的众神被唤醒,离开阴间并历经辛苦后返回奥林匹亚山为了成为国王和娶女王赫拉为妻而竞赛。

这部作品中的最高统治者“阿南柯”是作者创造的人物,其希腊语意思为“必然”,而“阿南柯”拥有着一个机器作坊,这个作坊里有滚轮和传送带等属于作者生活年代的器械,这些器械无人可以操控,同时可以将众神送往顶峰也可以将其送往阴府。

此外的人物多为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而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宙斯*、赫拉*、阿波罗*、阿尔忒尼斯*、赫尔墨斯*、帕拉斯*、波塞冬*和阿佛洛狄忒*。

尽管这部作品的角色多为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名并且主要基于古希腊神话,但是也融合了部分北欧神话、《圣经》故事以及日耳曼传说等,使这部作品更具有神秘而奇异的风格。

这部作品全篇采用亚历山大体*,同时,大量采用比喻、象征、对比和讽刺等艺术手法,使得尽管作者不曾在作品中掺杂任何直接的议论和观点,但是他的思想和立场却更加客观的展示给读者。

(由于篇幅问题,带“*”的注释可以留言获取哦!如果大家对希腊神话中的众神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留言哦!)

尽管施皮特勒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依然并不是文坛上非常赫赫有名的人物,不仅仅我国读者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甚至日耳曼语系的国家了解他的读者群体也算是少的可怜。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这是因为他来自瑞士这样一个小国,小国的文学创作对于整个世界的文学界影响较弱,因此也使得他的国际知名度降低。

这当然算是一个原因,年就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直至年才花落瑞士作家头上就是一个证明。

然而,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作家本身。

施皮特勒的文学创作可以说并不是为了迎合读者而存在的,他期待用作品带领读者摒弃掉颓废文学,换言之,在当时那个年代,他的作品在文学界是具有革命价值的,可惜让人们放弃原有的习惯是困难的。

与此同时,施皮特勒的作品多是将客观现实与唯心神学相结合的,就像《奥林匹亚的春天》虽然基于古希腊神话,但是又存在“阿南柯”这一现实人。

这导致对神话本身没有了解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困难重重,是对其耐心、修养以及知识库的挑战;而对于了解或者崇尚神话的读者来说,这种“戏说”确为一种亵渎。

由于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余烟犹存之际,在瑞典文学院刚刚确定下来得主是施皮特勒时,遭到了一位教授的指责:“在目前战事纷纷的时刻,颁发奖金对于瑞典的‘中立’地位有百弊而无一利,弄不好会招来误解和麻烦。”。

因此,虽然施皮特勒是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但是他是在年才登上了领奖台。

#作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sb/1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