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屡被误诊的骶尾部肿物,终于在
一例因骶尾部肿痛流脓就医的多囊性骶前囊肿患者,在我院肛肠科成功完成手术治疗。 患者杨某,女性,22岁,因“骶尾部肿痛伴流脓反复发作6年”于年12月18日入院。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骶尾部肿胀疼痛,呈持续性,难忍、无流脓、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无粘液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曾在广东、上海、医院医院就诊并多次进行手术治疗,均反复发作,后就诊于我院肛肠科。 核磁扫描 经专科检查,发现患者肛外有可见陈旧性切口,距离3cm处可见窦道外口,12点可见约7cm愈合疤痕,中段可见破溃外口,骶尾部下方可扪及4cmX2cm条索硬结,3点位可扪及0.5cmX0.5cm包块,轻压痛。 手术中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考虑患者前因诊断不明,并已行多次手术,术前在我院医院文科副主任的主持下,科内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从术前诊断、手术入路、围手术期的处理上进行分析。经充分术前准备,12月22医院邵万金教授指导下,我院肛肠科团队和帮扶医生文科副主任一起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骶前肿物经左侧骶尾旁入路切除术。术中切除患者尾骨,精细分离囊壁及多次手术囊肿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粘连,术中注意保护正常盆底肌肉,减少术后对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完整切除骶前多发囊肿,手术顺利完成。这个手术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院肛肠科在盆底少见肿瘤的手术治疗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手术后合影 延伸阅读表皮样囊肿多是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外胚层细胞发展形成的囊肿,可发于眉外缘、鼻梁、口底、颅内、颈、锁骨、阴囊、会阴、骶尾等部位,可合并局部脊柱裂、皮下脂肪瘤等。 临床症状 表皮样囊肿病程长,进展慢,早期多无症状。囊肿基部常与深组织粘连,不易推动,还可能和下方的骨膜组织粘连(分离时应注意切勿暴力操作、牵拉,以免撕破囊壁或引起不必要的出血和损伤)。肿物增大并侵及或压迫肛门括约肌和直肠时可表现为肛周、会阴部的坠胀感、隐痛或肛周瘘道。肿物压迫直肠明显时可出现排便困难。由于上述症状类似肛周疾病,故往往被误诊为肛周疾病而治疗。 本文患者杨某因骶尾部肿痛,屡次就诊,但外院一直以“肛周脓肿”治疗,未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致于被误诊,延误治疗。 辅助检查 盆底MRI可以协助判断肿物与周围脏器的关系。骶前囊肿特殊的病理组织学基础决定了其独特的影像表现。 类圆或椭圆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囊壁T1WI和T2WI呈低信号,囊肿T1WI和T2WI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可伴小片状短T2钙化信号,多发片状短T1长T2脂肪信号、可伴或不伴等T1短T2分隔信号。MRI增强扫描检查对本病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鉴别诊断 骶前囊肿需与皮样囊肿、直肠平滑肌肉瘤、骶尾部畸胎瘤、脊索瘤、节细胞神经瘤等相鉴别。 ■皮样囊肿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形成,表皮样囊肿也可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鉴别需要组织学证据支持。表皮样囊肿的囊壁内层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囊壁不包含真皮内的皮肤附件结构,囊内容物主要由分层的角化物质组成。皮样囊肿的囊壁由皮肤的表皮和真皮构成,包含皮肤附件结构,故囊腔内为皮脂、上皮碎屑、角化物质和少量液体的混合物所充满,有腐臭气味。 ■直肠平滑肌肉瘤是肠壁平滑肌、肠壁血管平滑肌或肠黏膜肌的恶性间叶组织肿瘤,发病率很低。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偶于直肠指检时发现,有症状者常表现为肛门会阴部下坠感或胀痛、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变细、便秘和便血等,以上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并存。肿瘤过大时可发生肠梗阻。直肠平滑肌肉瘤常被误诊为痔疮或痔疮出血。平滑肌肉瘤指诊可扪及明显膨胀式生长的实体并有明显边缘的肿块,而痔疮在指检时大多不能扪及肿物。直肠指检是必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骶前畸胎瘤来源于胚芽细胞(即一种能发育成各种组织结构的细胞,即“全能性细胞”)。组织学分为三类:成熟型,幼稚型,恶性型。成熟型畸胎瘤(也叫良性畸胎瘤)包含有明显的上皮结构,成熟软骨,横纹肌或平滑肌。幼稚型畸胎瘤含有三个原始胚层,细胞有有丝分裂像,期间夹杂有较成熟的结构。恶性畸胎瘤除有成熟的组织或者胚胎组织外,还有恶性组织,比如生殖细胞瘤和绒毛膜癌。超声可明确肿物为囊性或实性、大小及毗邻关系。成熟型畸胎瘤X线、CT可发现肿瘤内有骨、牙齿等异常钙化影。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中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脊索瘤早期常无症状,肿瘤长大可压迫和浸润周围组织。初期常见症状是骶尾部疼痛,由于疼痛是渐进性,无明显特征,故常误诊。肿瘤压迫直肠,可出现便秘。侵犯骶神经可发生下肢反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累及到骶髂关节时,可出现跛行。 X线平片可见骨质破坏明显,呈溶骨性。骶骨多节段骨破坏,几乎均为中央破坏,伴有前方的软组织肿块。CT平扫可见软组织肿块,呈混杂密度,病灶边界多清晰,病灶内见破坏残瘤骨及钙化。MRI多表现为不均匀信号,在T1WI主要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其内可见斑点状高信号,在T2WI上脊索瘤多呈显著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常呈中等度异常对比增强,增强较均匀,但形态不规则。 ■神经节细胞瘤起源于交感神经节内神经节细胞的良性肿瘤,但存在恶变倾向,多发生在后纵隔、肾上腺、腹膜后及盆腔等。临床上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内分泌症状(分泌活性儿茶酚胺、血管活性肠肽、雄激素等)、高血压、腹痛腹泻及女性男性化等症状。CT检查大多边界清楚,大多数神经节细胞瘤密度均匀,平扫为稍低密度(低于肌肉),部分神经节细胞瘤因含黏液基质、脂质或间质血管成分较多表现为更低密度,可呈液体样密度。MRI检查可见类似漩涡状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骶前或盆腔的囊肿临床少见,希望通过此病例报告,能增加各位同仁对骶前囊肿的认识及鉴别诊断,也提醒肛肠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重视MRI的重要性。虽然费用多一点,但是病人会因此而获益,有问题不耽误,没问题更放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sb/4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脂肪瘤的危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