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萃走读东财纪念我国恢复高考第一
校友简介: 夏德仁,我校级财政金融系金融专业校友,辽宁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入学四十周年,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夏春玉书记邀我回校参加一个纪念活动。尽管未能赴约,但是40年前的往事像过电影一样浮现眼前,其中有一段我在东财走读的经历,我觉得应当把它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因为这些小事看起来琐碎而平凡,但它却或多或少带有一些40年前的历史痕迹,或许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兴趣和思考。 一、落榜与走读 年和年,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十年文革,上山下乡,使我们巳经失去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而上大学,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如同一场春风,重新唤醒了青年人追求知识的热情。至今我还记得,年12月1日和2日两天,成千上万的考生冒着大雪奔赴考场参加高考的热烈场面,我进考场时看见一位年龄很大的考生,由于准考证丢失,流着眼泪请求监考老师允许他进去考试,他说自己是老高三学生,这次是他的最后一次高考机会,家里妻子和孩子都在等待他的好消息,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动。我一直认为高考制度的恢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是一次人才解放运动,它是在经济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之前,率先在人才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当年全国有近万人报名参加考试,竞争27万个入学机会,录取率为5%,辽宁省报名47万人,录取1万多人,录取率仅为2%多一点,可见竞争的激烈程度。而正是这种从开始恢复的高考制度,为40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由于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历史贡献,“77级"成为了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符号。 在这个历史时刻,我却差点与77级大学生这个称号失之交臂,而且整个过程三起三落,很有些戏剧性: 上面我说过自己参加高考的心情,我是带着激情参加高考的,而且自认为考的不错,四门课程,除了数学没有时间复习,一些题没答上来外,其他课程都感觉良好。我听监考老师说,我是少有的把卷面全部写满的考生,当然这并不是考好的唯一标准,回忆当时我的感觉,考卷一展开,油墨味扑鼻而来,一个个铅字带着神秘感,激发出我的求解欲望,于是文思如泉,心到笔到,挥洒成文。而且每次答卷时,身后总有一些监考老师和巡场老师围观,有的不由自主的发出赞叹声。这使我深受鼓舞,越考越有兴致,直到完成全部考试。我满怀信心回到家里等待录取通知。 等过了新年,我的心情开始紧张,随着我身边的一些考生被录取,启程到各大学报到的时候,我变得焦虑起来,录取之事杳无音讯,看来是落榜了。去县招生办查了一下,考试分数很好,在县里名列第四,一位接待人员告诉我,我们注意到你的考分,都希望你考上好大学,但是很可惜没有学校录取,我们真的爱莫能助。回到家里,左思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落榜了呢?最后找出两个可能的理由,一是报志愿随意性,而且好高骛远,报的学校都是在辽宁招生量极少的学校,二是政审未通过,我家社会关系复杂一直是我入团入党参军的障碍,也许这次也不合格?到底是不是这两个原因,或者是其中之一哪个原因,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证实。但不管怎样,落榜已经是无疑的了。 正当我苦恼的时候,一个长途电话打到碧流河水库工地,通知我,我被旅大师范学校录取了。周边伙伴奔走相告,我却陷入矛盾。一方面我觉得这未改变高考落榜的结局,因为旅大师范当时是中专学校,从大学一直降到中专,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与落榜相比,这也不是一个最坏的结果,毕竟这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我随家走五七道路下乡,中学毕业又下乡,在农村呆了七年,在水库工地上匆忙复习高考,能够这样一个结果,已经很令人羡慕了,特别是能够回到大连读书,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了,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呢?于是我打好行装,告别伙伴,奔赴这个别称为“夏家河师范”的学校报到。入校后我才知道,这个学校实际水平远超过中专学校,从学生素质看,当时她接收了一大批"大学漏”,我所在的政治班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考试成绩都达到了大学分数线,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被录取。从师资角度看,给我们上课的几位老师水平都很高,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讲中文课的王伟教授,学养深厚,授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一点也不亚于名牌大学的教授。正是由于几位优秀老师授课的吸引,使我暂时忘记了落榜的苦恼。后来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jd/4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品质卓越院校专业解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