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迈向ldquo商业化r
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4834283.html" 导读:艾瑞克·尼(EricNee),斯坦福社会创新中心(PACS)临时联合主任,《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主编 越来越多依靠捐赠和资助的非营利组织,正在寻找用商业性收益来补充甚至取代的方法。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机会,不过非营利组织应当谨慎行事,以避免偏离组织使命,或者偏离自身的核心业务。 本文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引入商业模式的利与弊,这也是我很熟悉的一个话题。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SSIR)从创刊之初,大部分的预算就依靠收费。我们本可以将杂志设定为免费赠送的运作模式,但却选择了收取订阅费。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随着SSIR变得越发受到欢迎和尊重,我们的订阅量和订阅价格也得以随之提高。SSIR主办的研讨会也同样如此。年我们举办了第一次研讨会。从那时起,随着会议举办次数次数和参会人数的增加,我们也进一步提高了会费。除此之外,SSIR的在线讲座,书刊再版,广告,授权费,赞助和其他收入来源也都是如此。 今天,来自产品和服务的收入约占SSIR总预算的90%,其余资金则来自捐赠和基金会的资助。商业收入不仅仅是非营利组织获取资金的另一种方式。相对于捐赠或者资助而言,它可能是更为可靠的收入来源。只要你的组织持续提供客户愿意为之买单的产品和服务,就能实现持续创收,而不必担心某个资助者是否还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情。 商业收入也是一个很好的用户反馈渠道,能确保你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用户想要的。如果你提供的东西没有人买,那就说明你没能满足到客户的需求;但如果你只是将产品免费赠送,那很难辨别用户的真实需求。慈善模式的一大缺点是,在接受服务的人与为此支付费用的人之间,通常缺乏反馈渠道和后续联系。例如,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由富有的捐赠者们资助的免费课后补习班。如果孩子的家庭无力负担服务费用,那他们只是没有其他选择而已。 当然,赚钱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引入商业模式的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他们很容易追求那些与其使命并不相符的收入机会。对《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来说,有许多组织愿意出钱来获得接触我们读者的机会,但我们必须确保他们想要说的,或宣传的内容与我们受众的需求、我们自身的使命相匹配。 "插图:亚雷克·瓦苏尔(YarekWaszul)商业和慈善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许多非营利组织正在考虑如何通过创收来实现社会使命,而不仅仅依靠慈善捐款。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政府和捐助者支持的逐渐减少,迫使北美的非营利组织开辟其他途径去筹集资金,探寻商业化的道路。本世纪初涌现出一批新型资助者,他们愿意去资助那些不仅带来社会回报,还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非营利组织。年之后,连传统的慈善基金会也开始奉行影响力投资策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逐渐不再排斥商业化,转而将其视作实现和扩展社会使命的有效方式。然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在现有组织模型中融入创收活动并非易事。任何商业化的转变都必须与组织的社会使命统一起来,并发挥组织的核心能力。但事实上,非营利组织往往很难找到与其社会使命一致的商业化途径。不仅如此,商业计划的实施有时会使非营利组织本就有限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此外,非营利组织往往缺乏商业化所需的技能和专长。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们如何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化策略?我们研究非营利组织和混合型社会企业已逾十年。期间,我们考察了个向加拿大主要资助机构ENP(EnterprisingNonprofits)提交资助申请的组织。我们从中提炼了三种整合创收与社会使命的模式:由非营利组织服务对象所主导的客户模式;由员工主导的员工模式;由产品主导的产品模式。为了使非营利组织领导者了解如何更好地迈向商业化,我们创建了一个框架,列举了不同的方案和一套相关的决策标准。这一框架的核心前提是,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创收活动与社会使命。领导者应结合组织的使命、资源和能力,选择一种或多种最适合的方法。一分割模式与整合模式之比较非营利组织往往会错误地开启创收之路:他们会割裂地看待商业活动与社会项目之间的关系。例如,博物馆时常经营礼品店或咖啡馆;许多非营利组织会通过出售带有徽标的商品或服装来创收。这些商业性活动与其社会使命无关,也无需某些资方授权,但的确能给机构带来收入来源。不过,这种做法无法激发创收活动与社会使命之间的潜在协同作用和互补作用。例如,一个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食品安全为使命的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出售二手衣服和捐赠品来筹集资金,提高知名度。但这么做既不能发挥其在食品问题上的专业知识,也不能直接推动实现其核心使命。此外,涉足这类商业活动可能会浪费资源和管理精力,而这些本可用于与社会使命更相关的活动。与分割的做法相反,最具创新意识的非营利组织正在开发新的模式,试图通过整合创收活动与社会使命,用商业化推动实现社会利益。例如,专注于儿童和家庭福利的非营利组织可能会发起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收费干预计划,向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提供支持及专家建议。尽管这么做的设计和管理比较复杂,但其优点是,非营利组织通过这一活动既能实现社会使命,又能创收。事实上,最有效的整合方法能够实现社会使命与商业活动之间的协同效应。回到前面的例子,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收费计划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其现有的客户关系,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额外收入,同时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更多实质性支持。这样,就可以实现1+12的效果。我们的研究为非营利组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整合模式,但这三种模式互相并不排斥。实际上,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选择多种模式。(请参见下方《整合方式总览》)非营利组织在确定整合模式时,应该以其社会使命和现有资源与能力为基准。接下来我们依次分析这三种模式。▲三种模式以及模式之间的整合各有优点和挑战01客户模式:服务对象主导传统慈善机构通常免费为受益群体提供产品或服务。相比之下,客户主导模式涉及向目标人群(客户)出售产品或服务。因此,目标人群不仅仅是受益人,还是非营利组织服务的客户。客户模式通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duna.com/jsdjd/6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南粤参考马克思的国际金融理论及其现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